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師無不言‧郭史光宏——學生需要的是作業,不是作業簿

文 文 文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發現,對中學以下,甚至對高中以下的學生而言,家庭作業(homework)和學業成績(不論是用哪一種方法來測量)之間沒有整體的正相關。但是,這驚人的事實卻鮮為一般大眾所知。對年紀較小的兒童來說,家庭作業是否有好處最讓人質疑,然而這些孩子的家庭作業卻一直在以最大的幅度增加!”

——美國“進步教育運動”領軍人物 艾爾菲科恩Alfie Kohn

有關小學作業簿風波,線上線下一片沸沸揚揚。不少家長乃至教師都認為,作業簿減少了,學生就會無所事事,老師也會游手好閒。言下之意,沒了作業簿,就沒了學習。真是如此?

我想,大家誤解了“作業”和“作業簿”的概念,將兩者混為一談。

“作業”,是師生圍繞教學內容開展的一切形式活動,目的在于:鞏固學習、深入學習、延伸學習、拓展學習等。不論是閱讀、採訪、表演,還是聽歌、觀影、創作,只要能達到以上目的,都屬于“作業”。

而“作業簿”,只是眾多形式中的一種,且往往還是最不受學生歡迎,卻最易于操作的一種。用一句流行語來形容,就是“簡單粗暴”。簡單,因為只需指示、監督、批改;粗暴,因為一本作業簿全班全級共用,不顧個體差異。

退一百步想,如果作業簿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何必減少?

教育心理學家哈里斯庫柏(Harris Copper)用一句話,總結了過去數十年的家庭作業研究:“沒有證據顯示,任何家庭作業會提升小學生的學業表現。”甚至還有學者發現,“六年級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多寡,與成績和測驗分數的相關性很微弱。三年級學生的結果則顯示,這兩者之間呈負相關:越多的家庭作業與越低的學業成就有關。”

不僅如此,有兩位研究者檢視“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1994年和1999年的數據結果,他們幾乎沒有掩藏內心的驚訝:

“我們不但無法找出任何正相關,而且發現全美國學生平均學業成績,與家庭作業的頻率、數量,以及老師用家庭作業打分數的平均百分比之間,都是負相關。如果這些數據可以擴及其他學科,那麼,那些原本想要增加家庭作業,提升學生學業成就在世界上排名的國家,可能實際上是在降低他們的成績……更多的家庭作業對國家整體的表現可能是不利的。”

研究顯示,更多的家庭作業(作業簿)無法為學生帶來學業進步。與此同時,學生卻因耗費大量時間在寫作業,失去和家人共處的時光、和自我對話的空間、與各種興趣愛好打交道的機會。尤有甚者,還在痛苦的寫作業過程中,磨滅了學習熱情,變得消極被動。

學生需要的,是有趣、有料、有挑戰的作業,不是千篇一律、死板僵化、簡單粗暴的作業簿。

擱筆之際,獲悉多家出版社與學校,已針對作業簿禁令做出回應。原本分成三冊的作業簿,在“一科一本”的標題下合而為一,成了厚厚一大本。一些作業簿則易名為“參考資料”、“輔助教材”、“工具書”,改頭換面后華麗轉身。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與觀念革新,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轉型。紛紛擾擾之后,死不去的終究會借屍還魂。只能期盼死灰復燃以前,更多的思考被啟動,更多盲點被看見。

一個長大了的兒童,愛思考的教師。期望能在浮躁的世道,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