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时安葬腾空太平间“床位” 冠病遗体“素颜”入殓


(巴生11日讯/独家报导)新冠肺炎衍生一场又一场最匆忙的葬礼,冠病遗体只能“素颜”入殓,从领尸到安葬也仅是不到1小时半的时间,家人根本没机会接近亡者,连好好告别都变得奢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冠肺炎近月迅速夺命,其中巴生中央医院每天需要处理约40具遗体,在标准作业程序和赶着安葬的无奈下,家人根本没机会见亡者最后一面,同时没时间哀悼,遗体就得匆匆土葬或火化,以便尽快把太平间“床位”腾空出来,让给下一位死者。
这些惨况每天重复上演,看在见惯生离死别的殡葬业者眼里,也不禁感到心酸和悲恸,并希望以亲身所见所闻公开这个“悲惨的真相”,告诫大家一定要好好防疫,否则换来的不只是失去性命,也为崩溃沮丧的亲友,埋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从事殡葬业超过11年的富升生命礼仪业者林杰源(30岁)向《中国报》记者披露,每天看到这么多人死亡,亲人无法举办告别仪式,是他从业以来,体验过最震撼、最黑暗的时刻。
他说,巴生中央医院太平间,每天需要处理约40具遗体,他也每天“开工”,在巴生河流域一带穿梭,最多的1天要处理四、五具遗体。
“冠病死者走得非常孤独,早前只能通过照片认尸,以致领错遗体的问题一再发生,最近才允许仅限1名家人认尸,过后一切仪式,家人只能远远观望,直到遗体安葬。”

他指出,目前冠病遗体处理过程都非常匆忙,从领尸到下葬估计不到1小时半,一切都像在与时间赛跑。
“如果是火葬,可能需要排队,我员工就曾试过,与遗体一起待在灵车内等了约3小时,才送入火化场。”
他指出,冠病真的非常严重,大家一定要遵守一切防疫措施,避免自己有机会感染,甚至传给家人。
“一旦不幸病重逝世,夺走的不只是人命,还有家人难以磨灭的阴影,毕竟对华人而言,一场传统丧礼的举行,不只是让死者可以安详走完最后一程,也是慰藉亲属心灵的重要仪式。”


太平间尸体拥挤情况已改善
林杰源指出,自从巴生中央医院的惨况曝光后,太平间尸体拥挤的情况大大改善,目前已增设2大3小的冷气货柜,充当临时停尸房。
他说,早前的情况非常震撼人心,由于空间不足,一些遗体满到无法摆入冷冻停尸格,或是来不及看管,直接被放置在通风不良的房间里。
“我曾处理一具男尸和一具女尸,由于没在冷冻停尸格内保存,当我看到这两具遗体时,我当下震惊了,因为尸体已腐烂,就像已放置几个月,我非常紧张,因为我还得拍照,以便让家人认尸。”
他回忆说,死者家人对这种情况的发生,感到非常崩溃。
他指出,为了避免类似情况持续上演,他早前捐赠许多干冰给医院,希望放缓遗体腐烂程度。

冠病遗体只能“素颜”入殓
林杰源指出,为赶下葬,冠病遗体只能“素颜”入殓,过去为大体净身、换衣、化妆等程序通通从略,更不用说要停灵、打斋或超渡。
他说,由于受到标准作业程序限制,必须把整个处理遗体的过程时间,减少到“最快”的速度。
“根本没有机会帮亡者好好打扮,不能化粉、洗澡、换上寿衣等,一切都需要与时间赛跑,尽量减少接触。”
他说,死者遗体一领出,就立即被放入棺木、包裹、消毒,然后就直接送往墓地。

殡葬业者心理压力大
“长期与冠病抗战,我们的心理压力真的很大!”
林杰源坦诚,亲眼目睹无数的冠病死者,他和同行也非常担心本身健康,长期与冠病病毒靠得那么近,最害怕就是自己受感染,又传给家人,一直背负着极大的心理负担。

他说,他有2名孩子,仅有14岁和3岁,妻子正怀孕3个月,家里还有65岁的父亲和56岁的母亲。
他说,最近常听到同行确诊消息,加剧他的精神压力,他唯有更加专注于工作,否则一得空,脑海就会浮现消极想法,这从长远来看,真的会影响心理健康。
他也担心员工的安全,唯一能做的就是提供额外的经济援助和消毒工具。
“我们很明显是冠病的前线,却从来不被政府承认,长期在高风险中‘作战’,非常焦虑。”

他说,政府之前没为殡葬同业优先接种疫苗,也没获得任何政府补贴,“前线人员”经常受到公众的赞扬和掌声,但殡仪业者却经常被忽视,只能充当不被待见的“幕后人员”。
他认为,政府应该承认殡仪业者在这场大流行中,所扮演的角色。
(受访者提供)
照片:受访者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