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写意河山

潘友来

文 文 文

◤写意河山◢文学花园再寻访

勤奋的陈耀泉博士本业教育学术,最近在面子书写了多篇贴文忆述《学生周报》、《学报》,以至《蕉风》月刊的当年人、当年事,十分亲切,流露出自己曾经的文青热血。

上世纪那些年的同期文艺青年,一时为之动情不已,留言倾诉纸短情长。

《学生周报》于1984年停刊,前后25年辛勤耕耘,创造了马华文坛的辉煌时期。它们曾经鼓舞了众多年轻人,即使没有长远投身创作,也激起了文学热情。

那是个令人感动的年代;有热情的文艺青年,有热闹的文学园地,有追梦的文友组织,各地聚集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爱好者,场景美丽。

熟悉的作家可以从长辈白垚、姚拓、逍遥天,以至年纪比较接近的小黑、麦秀、雅蒙、迈克、思采、落叶、宋子衡、商晚筠、温任平、温瑞安、梅淑贞等等。再加上新加坡作家也在一起耕耘,包括英培安、陈瑞献、王润华与淡莹等人,何其美丽壮观。

播下了文学种子

我自己最狂热的时期,是在七十、八十年代。我们组织文友圈、搞出版,甚至以手抄本方式,制作作品专辑。这独特的手抄本,包括有川草、康田等人作品,如今成了可以讲述历史的材料。

时光匆匆再回头。同一个年代的文青很多转往各自的事业发展,也各有成就。如果以1984年《学报》停刊作为一个阶段,40年来仍然专注于文学事业的人,为数不多,但是坚持下来的都有丰硕成果,包括李有成(李苍)、张锦忠(张爱伦)、陈政欣、李忆君等等。

《学生周报》及其后续时期的努力,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在青年学子的成长岁月中,播种了文学种子与火种,长远地默默燃烧。

这些文学种子,孕育出从事文字工作与教育的人才。很多人不忘初心,同时成了发扬马华文学的支援力量。马大中文系主任潘碧华博士,就是其中一大亮点。

各时代各有风景

我们回顾自己的年代,瞬间成为过去,无限唏嘘。但是上一代所追忆的美好过去,下一代人难以一一体会。新与旧能够相互聆听最好,若不能够,也不必感到失落或绝望。

我或许列不出多长的新生代作家名单,但是深信新一代自有新一代的接班模式与因缘。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片风景。

今昔对比,文艺园地是遥远的名词。网络自媒体时代,有无限广阔的空间与自由天地,可惜它是孤独的。它连第一个肯定你作品的人都没有!以前,文艺版主编每选用一篇作品,都是一份鼓励,转化为写作人的士气。

我写这篇稿的感受是,《学生周报》的情意结还在,火种还在;例如陈耀泉就是当年写散文的叶河,例如尝试以《椰子屋》接力的庄若都是。这一条纽带牵携着疑幻疑真的怀念,甚至还有梦,如今长成了力量,令人突发奇想;有谁能够再来搭建美丽的文艺花园?再搭建一个共同展示作品的舞台,把创作人、阅读人热情凝聚起来的一个共享天地。

这是不是美丽的景象?

 

特约:(资深报人)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写意河山

潘友来

相关文章

品茗忆茶人|潘友来:同窗情谊直到永远

◤学习现场◢“同窗”共初心 为母校为文艺

◤写意河山◢中华街区高高的尊孔旗帜

◤写意河山◢莫要沦为没文化国度

◤写意河山◢大选投票日后记

◤写意河山◢马来西亚特色的文学风景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