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叶剑锋

《倾听马来西亚》

戴小华

文 文 文

家乡味解乡愁

第六集(完结篇)之《美食与乡愁》订于8月11日晚上9时线上首播 www.chinaculturalcentre.my


美食与乡愁

文:

何以解乡愁,唯有家乡味。

记得父母在世时,每年我都会去台湾探望他们几次。

每次回家都是父母心中的等待,他们也尽量想满足我的味蕾。然而,我最想吃的竟是妈妈做的那些熟悉的味道。


在人生的成长历程,那最初始的品味,既是妈妈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却能成为印刻在我们味蕾上永远的记忆,成为我们漂泊中永恒的港湾。

如今,孩子也是如此。每次远游回来,椰浆饭和面粉粿(飞板面)必是她们想吃的菜肴。

有时候菜肴不仅仅是菜肴,它也是一份牵挂。在悠悠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等情感融合在一起,酝酿出浓厚的乡愁。

都说乡愁在胃里。

相信有过远离家乡经验的,心中胃里总会有一种味道,一直让我们眷恋。其实眷恋的,就是那种曾经拥有的幸福和温暖,那份牵挂和感动。甚至让我们一时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个是情怀。

阿姨卖的飞板面,令戴小华(右)感觉无比亲切。
阿姨卖的飞板面,令戴小华(右)感觉无比亲切。
拍摄《倾听马来西亚》时,叶剑锋和戴小华也趁机品尝各地美食。
拍摄《倾听马来西亚》时,叶剑锋和戴小华也趁机品尝各地美食。

后记:感谢上苍赐美好

自6月2日开始播映,已有五集。至今(8月8日)统计,面书上观赏的人数超过百万,在中国“快手正能量”网,更有近千万的浏览量,点赞的也有20多万人。

视频,能取得这样的佳绩,令我们非常欣慰。欣慰的不仅是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更是经此广泛的浏览量,能令大家关注到马来西亚文学和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为疫情期间受到重创的我国经济,尤其是旅游业,带来实际的效益。

首季最后推出的“美食与乡愁”,虽是介绍我国各民族的美食,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含义:我们接受和喜爱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否像接受和喜爱各民族的美食一样,是这么的自然,绝不会因是非我族类,就拒绝和抵触。

马来西亚各民族的许多美食,就和其文化一样,在经过碰撞,交融和汇合后,因吸收了各种不同文化的营养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因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

其实,马来西亚本就有成为伊甸园的条件;没有台风地震的侵袭,还有许多天然资源。

我们真该珍惜及感谢上苍赐给我们的这些美好,共同努力让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容乃大”的模范乐土。

叶剑锋故地重游,档口人气依然旺盛。


欣闻故人享清福

文:

“Rojak satu Cendol satu, Bang!”

加影师爷宫前有一家卖了超过20年、由印裔穆斯林经营的档口,以前我在国大念书时,只要有去加影就会到那里,必点罗惹和煎蕊。份量大、价钱公道之余,环境也卫生。

我对包头长衣长袖长裤的大胡子老板印象特别深刻,他中气十足声如洪钟,偶尔跟顾客抬杠,一口流利淡米尔语听起来像在歌唱。他对我也特别好,总是额外给我的罗惹多几扎芽菜,花生酱有时还特地多给一小碗。

时过境迁,隔了这么多年故地重游,档口人气依然旺盛,然而接手经营的已经是后代,当年的大胡子老板已经退休享清福去了。

“我爸在家。他老了,现在换我来做。”年轻老板一如其老爸,中气十足声如洪钟。准备食材时,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动作干净利落,跟他爸爸如出一辙。

“Rojak satu Cendol satu!”

“Ok Bang!”

点了罗惹和煎蕊,前者甜甜辣辣的花生酱依然深得我心,后者的冰凉也一如当年,沁入我心脾。只是当年那位Abang已不在,我已经成为他儿子口中的Abang。

来到熟悉的档口,叶剑锋亲手做一盘罗惹。
来到熟悉的档口,叶剑锋亲手做一盘罗惹。

娘惹糕勾起回忆

我在马六甲第九甘榜(Kampung Sembilan)度过我的童年时光,邻居是一位很会做糕点的老娘惹,可想而知,每逢过年过节时我都有很多娘惹糕可吃。

小时候看着那些样式丰富、色彩斑斓的娘惹糕,心情也会跟着飞扬起来。最难以忘怀的是红龟粿,不知怎的,就觉得它压在表皮的龟印十分“核突”,我万分排斥。后来婆婆告诉我,它寓意福气、荣禄和长寿,不吃不可。固执的我还为此把它反过来吃,就是不想目睹“生吞”乌龟画面。

这天拍摄,看到桌面上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娘惹糕,我的心情却莫名地沉重起来。童年的美好回忆依然在我脑海,但我的青春经已一去不复返。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叶剑锋

《倾听马来西亚》

戴小华

相关文章

画中有山|戴小华:内敛大气的鍾正山

戴小华:一次精神洗礼

戴小华:一次精神的洗礼

KK爆李欣怡带球嫁 叶剑锋唱饶舌有点怕

戴小华:世界华文文学的先行者~~难忘与陆士清老师的二三事

◤剧乐部◢ 叶剑锋走进大城小镇 回流青年开拓新行业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