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陆美宁
图片:新华社
中国去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数破千万人,社会新鲜人哀号就业难,但餐厅服务生等职缺却乏人问津,中国媒体报导,若大学生择业观不改,新鲜人就业难与特定行业缺工的问题将加剧恶化。
中国媒体《新京报》1月29日刊登评论文章指出,某餐饮集团负责人表示,年年餐饮业闹工荒,今年最严重。去年12月底开始,众多餐饮品牌都开始恢复营业,但缺工最严重的店,服务员甚至少了一半。
不只是餐饮业出现闹工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22年第4季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营销员、汽车生产线作业员、快递员、餐厅服务生、商品营业员、家政服务员、清洁工、保全、包装工、车工等居缺工前10。

中国去年大学毕业生1076万人,预计今年将再创纪录达1158万人,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某些行业闹工荒,凸显投入就业市场的求职者大多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
但白领职缺毕竟有限,对此文章表示,若大学生们无法放下“身分”,改变择业观,高学历“就业难”与部分行业缺工的矛盾性挑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文章指出,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当下,大学毕业生就是普通劳动者,做餐厅服务员是正常选择。这一点有必要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认知。
非追捧学术型大学
高校应培养技能人才
文章强调,当然这也不能仅靠着说服大学毕业生降低就业期望,以解决高学历就业难,而应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若干高等院校亦应调整以职业教育为办学定位,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而非争相追捧学术型大学。
以往中国的大学办学定位于学术型,以及对学生的成才观教育,加剧高学历就业难,以致有些毕业生对就业期望过高而不愿低就,更导致若干大学毕业生甚至连基本的技能也难以胜任。
文章认为,若各行各业的新增就业人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亦是对各行业服务水平的促进和提高有重大意义。且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须有新思维,不能固守传统职业定位与认知,要着力破除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两个问题,拓宽人才的选择与社会适应性。

中国将再添千万高校毕业生
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继2022年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之后,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再创新高。面对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今年中国就业形势如何?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中新社”引述学者分析,要以经济复苏增长带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要提升大学生的数位化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劳动力市场转型,以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2022年中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人的年初预期目标。
另据多所中国高校近期陆续披露的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指深造和就业毕业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保持稳定,不少高校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0%以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建伟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遭遇了多重冲击,能超额完成就业目标实属不易。”
陈建伟分析指出,从全球角度看,美国联准会超预期加息,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和资本回流美国,欧美国家陷入滞胀泥淖,中国发展面临外部市场需求收缩和不确定性的上升,外需拉动就业的能力下降。从国内发展态势看,疫情形势变化对宏观经济造成了干扰,服务业需求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拉动就业的能力。

推出系列措施稳定就业
面对内外挑战,中国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稳定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力稳定就业大局,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的底线。
从2022年全年来看,中国总体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近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11月份下降了0.2个百分点。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重要现实考量。官方人士近期透露,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超过1150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双重挑战。

就业形势今年有望改善
2023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环境,缓解中国就业压力。
陈建伟说,“从今年年初各地方两会公布的信息看,多个省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普遍维持在5%左右,表明了各地稳定发展经济的决心,这对今年的就业工作是一大利好。”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近期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就业需求的扩大,岗位会相应增加,今年中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一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逐步落实,生产生活秩序逐步回归常态,企业生产经营也将逐步改善,将带动用工需求逐步恢复扩大。
二是交通物流、居民出行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服务业就业容量大,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改善,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
三是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措施,加大对重点群体,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帮扶,也将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