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6日讯)“原为支持马来人的公司,没想到在交出全部金饰品后,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合作社典当了,害得我只能筹得8000令吉,赎回其中数件心头爱金饰品。”
吉兰丹一名女教师依莎(40岁)指出,她是于2020年开始参与一个以伊斯兰挂名的合作社投资计划,没想到支持种族与宗教的行为,却换得财物尽失的下场。

她今天在大马国际人道主义组织(MHO)的总秘书拿督希山慕丁陪同下,与损失总值达227万5013令吉的其他受害人现身记者会,呼吁警方与反贪会介入调查,不要轻易将这类“毁约”案件,列为“没进一步行动(NFA)。
“这些金饰,大部分是我开始工作后购买的,其中也有祖传的,没想到竟会在支持马来人公司后尽失。”
“当我知道金饰已被合作社典当时,金饰差不多到了被拍卖阶段,我只能拿出8000令吉赎回自己心爱的金饰。”
依莎此前交出作为投资的金饰总值约2万6000令吉,此外,她也以逾2000令吉投资该合作社的“矿泉水投资计划”。
本报拍摄:黄龙珠
根据受害人指出,这个在吉兰丹“风光”一时的合作社,曾经到处都有“产业”,投资项目更有超市及诊所等;在合作社中心开幕仪式时,更有政治人物受邀出席,以此增加投资者信心,有者更怂恿亲朋好友参与合作社的投资计划。

另一名受害者莫哈末(30岁,商人)指出,他是在朋友的游说下加入合作社的投资计划。
本报拍摄:潘嘉威
“我总共投资了30万令吉于合作社的其中2、3项投资计划,期间仅获得10万令吉回酬,惟在新冠肺炎疫情时,合作社就不再付款了。”

他指出,原以为合作社是在疫情期间面对困境,没想到对方竟然就此不了了之,令他面对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