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的历史众说纷云,元宵节是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夜,“浪漫派”的传说与此有关。元代伊士珍《琅嬛记》记载,嫦娥奔月后,后羿思念成疾,某年正月十四夜, “应悔偷灵药”的嫦娥派出童子,跟后羿说“宜用米粉做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后羿照做,嫦娥果然回到身边,“复为夫妇如初”,让汤圆更有团圆之意。
“祥瑞派”的说法来自《江陵县志》,据说春秋时代某年正月十五,楚昭王行经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捞起剖开,发现是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他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以后每到这天,楚昭王便命宫中用糯米粉裹山楂泥制此果,煮熟食用,以示祥瑞,正月十五吃汤圆成了传统。
另有“政治派”说法是与唐太宗有关,相传李靖率兵出征,回朝时春节已过,太宗便在上元节(现今元宵节)叫厨师用糯米做成团子犒赏将士,这种食品被后人称为“唐元”,也有阖家团圆之意。
无论起源为何,元宵节吃汤圆到宋朝时已颇流行,宋朝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提到上元节“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当时的汤圆应该没有馅,才要用糖水煮食。
草莓蜜汤圆

材料:
小汤圆300克,草莓100克,奇异果3个,炼乳1罐,蜂蜜30克
做法:
1)600毫升水煮沸后,小汤圆入锅先以中火煮,汤圆浮于水面时转大火煮2分钟,即可起锅,捞起后沥干水分静置室温放凉。小汤圆刚入锅煮时需翻动,以免黏锅煮焦。
2)蜂蜜淋于煮熟的小汤圆上头,用汤匙慢慢搅拌,让黏稠的小汤圆能分开,且表面均匀蘸裹蜂蜜。
3)草莓洗净后去除蒂头并切小块,奇异果削皮横切成圆片,接着每片切成4等份。
4)依喜好将草莓、奇异果与小汤圆放入容器中。还可增加苹果块、香蕉块等水果,增添香气与口感。
5)将炼乳倒于汤圆、草莓、奇异果上头,依口味喜好增减炼乳分量即完成。也可用鲜奶取代炼乳,味道也很香且较不腻。
茉莉烤蕉汤圆

材料:
芝麻或花生汤圆1颗,紫米汤圆1颗,茉莉花茶250毫升,香蕉半根,二砂糖少许
做法:
1)香蕉带皮切片,撒上二砂糖后,放入家用小烤箱烤至香蕉表面呈焦糖色。可用白砂糖取代二砂糖,但后者烤过后颜色较美观,若有喷枪也可直接在香蕉片上烘烤。
2)冷冻汤圆不需解冻,直接放入滚水,以大火煮滚再关小火,待汤圆浮起5~8分钟捞起。将煮好的汤圆放进冷水中泡一下,再捞起放在纸巾上沥干备用,可让汤圆更弹口。
3)将煮好的汤圆放入碗内,冲入约五分满的茉莉花茶后,放上去皮的焦糖蕉片一起享用即可。盘边可摆上一些香蕉片、草莓片等妆点。
猫熊汤圆

材料:
糯米粉240克,冷开水200克,黑碳可可粉适量
做法:
1)冷开水加入糯米粉中,搓成团状。
2)成团后拿五分之一的面团(约90克),搓圆压扁放到滚水中煮。
3)煮到面团浮起来即可,放凉后跟之前的生糯米团混合搓成不黏手的面团,过程中如果觉得黏手,可以适量加入一些糯米粉。
4)搓成光滑的面团后,拿一小部分跟黑碳可可粉混合均匀,调到自己喜欢的颜色即可。
5)将白色面团搓成圆形,做成猫熊的头,并在耳朵的部分用小刀搓个小洞。
6)取黑色面团,耳朵搓成水滴状(尖尖的部分要插入洞里,煮时才不容易掉落),
眼睛搓成椭圆状,鼻子搓一个小圆形。
7)稍微压扁后沾一点水,做出猫熊的五官。水烧开,将猫熊汤圆煮到浮起来即可。
创意咸汤圆四味

材料:
虾高汤100毫升,海胆适量,奶油20克,海盐适量,海苔适量,枸杞适量,香菜适量,汤圆4颗
做法:
1)将虾高汤、海胆、法国海盐与奶油放入锅中,以搅拌棒打成泥状。海胆的量依个人口味,加越多汤底越浓稠。加入奶油让汤底更滑顺。
2)以小火将做法1汤食材煮滚;并另外起一锅滚水,把汤圆烫熟(也可用一般红白汤圆取代)。
3)先在盘内摆放汤圆,并以海苔、枸杞与香菜点缀汤圆顶部,最后把煮滚的高汤倒入其中即完成。
琉璃花生汤圆

材料:
糯米粉200克,水150毫升,红曲粉半汤匙,番薯粉1汤匙,绿茶粉半汤匙,可可粉1汤匙
花生馅:
花生粉70克,糖粉25克,无盐奶油30克
做法:
1)花生馅材料放深碗,奶油变软时,将馅料掐成团,然后取四分之一汤匙揉成小圆球(比平常汤圆小一半),放冷冻凝固后,才会好包。
2)混合“粿引”:糯米粉揉成团后,取一小块(约面团四分之一量),压扁,放入滚水中煮熟(浮在水面)。将粿引放回原来的面团,搓揉成团,要揉到表面光滑有延展性,放室温松弛10分钟。加了粿引的糯米粉团的延展性较好,在包馅料时,不容易松散裂开。
3)将面团分6份。4份分别加入红曲粉、番薯粉、绿茶粉及可可粉揉至颜色均匀,剩下2份保持白色。
4)将各色粉团随意轻微混揉在一起,可取2~3色混揉,搓成条状,白色比例多一点,颜色较明显。
5)粉条切小团,包入花生馅,揉成汤圆。
6)包好的汤圆洒上糯米粉备用。如做太多,可放冷冻(但汤圆每颗要隔开,避免黏着)。
7)汤圆放滚水煮至浮起来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