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学习

心见闻

电影

张吉安

513事件

会员专区

会员文

文 文 文

会员文:心见闻|张吉安花10年功夫谈一场沉冤的《五月雪》

2024年1月9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主办,中国语言文学系、戏剧与影像系、国际教育学院联办的《史话与采集:谈沉冤的那一场五月雪》分享会,特邀导演与观众分享《五月雪》幕后制作和导演准备功课的故事。

这是自疫情以来,张导演首次在马来西亚公开讲座,与民众会面畅谈《五月雪》,共吸引逾200位观众一同“赏雪”。《五月雪》以马来西亚为背景,讲述了昔日戏班班主“窦娥”,以及娘惹女孩“阿英”在该事件中,失去家人的悲痛故事。49年后的2018年,她们在513罹难者乱葬岗中相遇……

穿梭民间用心观察

一部,我用上了十多年岁月……

导演忆述在大学念影视系时,他曾被老师告知,当一名好导演必须做好导演功课:“如果你想当导演,就必须花上比别人多10年时间。导演本身不是在镜头前说故事,而是需要走进民间,去观察社会面貌。”

后来,听从老师劝诫,并付诸行动,“傻乎乎”地花了10年时间,做田野调查与历史采集工作。这些只为了完成一部作品。

自2000年起,张导演与团队行走在各个乡村小镇,不辞劳苦地采集本土乡音和故事。他们穿梭于民间小镇的各个“缝隙间”。张导演用敏锐观察力,用心去“读”一切来自民间不起眼的故事,甚至是一段被“锁喉”历史。张导演说,历史话语不该被禁止;田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遗落史料,就如同在座的老师们不会阻止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研究。

通过田调,张导演将他所采集资料,如本土口述历史、野史、传说、民俗、曲艺、歌谣等,都一一记录下来,而后还建立专属数据库,以确保这些档案能够永久保存下来。

当时,刚毕业的张导演回马后的首个工作是记者。因为工作性质的便利,他游走在警局和民间做采集工作,也变得更顺理成章。

与乡音文化相伴许久的张导演指出,“声音”对他而言是独特的存在,尤其是在民间文化往返的日子里,其更是令他难以忘怀。他回忆起自己对民俗声音的敏感,是源自从小受婆婆与外婆的影响。他的婆婆是广府人,外婆是潮州人。小时候的他,对这段印象异常深刻——两个不同籍贯的女人同住于一屋檐底下,每天清早,她们播放40、50年代的黑胶唱片,广府语粤剧、潮剧京剧之声相互缭绕。两个女人一直在用两个截然不同语言的黑胶唱片“争吵”画面,镌刻在张导演的脑海中,使他至今依然记得两种文化不断交织的“对话”。

小时候的耳濡目染使张导演循着民间声音,带着一份温情去做民间采集。他透露,自己非常喜欢观察民间草根女性,因为在日常甚至是她们身处的时代,女性的肩上背着很多身不由己,而她们的诉求在父权底下往往难以窥见。

█张吉安导演分享,自己如何将采集的民间口述素材,融入电影创作,以此反映历史的真实状况。

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1999~2019年间,导演加入茨厂街戏剧团体,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张导演融汇在地素材和环境,与各地艺术家办跨界演艺活动。他说,自己的演艺生涯启蒙于茨厂街附近的海南会馆海南青年戏剧班。他跟随戏剧班导师学习戏剧和舞蹈,并在后来的社区文化保护运动中派上用场。

2011年,张导演积极涉猎社区艺术的表演。他说,当时茨厂街有老店屋宣告征地,他与朋友自主性地发起社区保护的活动。当时,正处二十来岁年少无畏的年纪,他与艺文组织走上茨厂街,来一场捍卫老街的表演。他透露,这场表演之所以称“怪”,是因为他不仅用了戏曲元素,更多是模拟他父亲在当乩童时的神态和步法,将它融入街头表演。

赋予新生命

2017~2019年间,张导演专注于槟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时,他听居民说,有一座老桥宣告改造,于是他随一班艺文朋友重启捍卫社区艺术,最终成功改写老桥被拆迁的命运。他打趣地笑说,因为他的“行为艺术”导致老桥变成旅游胜地,而今已不复原貌。话虽如此,但或许变成旅游胜地的结局,比起老桥被人遗忘,来得更“温柔”一些。

2005年,进入马来西亚电台工作的张导演发起了《乡音考古》计划。那时,他已在民间故事采集领域深耕了一段时间。在《乡音考古》节目成立后,他一心想要采集本土濒危的口头文化遗产。他也坦言,这项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吃苦耐劳”能力。

《乡音考古》开播后,深受许多长辈喜爱,这也使张导演在后来采集口述历史时,变得更为顺利。他说,大部分长者都乐意与他分享自己的历史故事。他认为,这些来自于长者口中的历史,是乡音考古的意义,更是一种文化。

2016年,张导演回到家乡吉打,发起长达一年的“吉打稻地节”文化保育工作。一年间,他们尝试把田野变成“有机稻田”。回归田野的他以身示范,每天专注耕种一亩田,不用农药,仅用传统耕作法让稻田自然生长。张导演透露,吉打稻田的风景已经不再像过去那般美丽,昔日的萤火虫已经消失,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因此,他希望能够借助自己和社会各界力量,发起一场保护吉打稻田的运动。

2019年,张导演花了14时间的《乡音考古》计划,将民间口述历史素材汇整成电子档案,并提交至亚太区联合国文化遗产大会,最后被录取并受邀在大会上发表成果演讲,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有利线索,借此同时确保乡音口述档案能够永久性保存。

历史与书写相互对话

中六时,导演选读中国文学和马来文学(Sastera Melayu),并深受其影响。他说,许云瞧的《马来纪年》是他们必读的课纲,至今他仍保存着1954年版,以及Dewan Pustaka出版的《六王史记》(Sulalatus Salatin)。

当时,历史课老师说:“《马来纪年》隐藏了很多关于国家未来的密码,如写作年份和日期与马来西亚的一段历史是有关系的。”循着这句话,也为完成作业,张导演在许云瞧所翻译的《马来纪年》中,寻找到了与“513”日期相关事迹:书中预言,于回历1011年3月12日(公元1612年5月13日),有人向Tun Sri Lanang提供材料,并撰写了《六王史记》。《马来纪年》所述日期,无疑是验证于1969年发生的

《马来纪年》是开启张导演认识的第一扇门。他在《马来纪年》旧约里,还发现有关明朝皇帝因患上“Kedal Anjing”(麻风病)而喝洗澡水的故事。而正巧,2019年4月,他与团队投入有“希望之谷”之称的雪兰莪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的社区保育工作。当时,他和团队得知麻风病院即将要改建,于是他们便前往当地,做文化抢救工作。通过当地居民介绍,他们在麻风院后山发现罹难者乱葬岗,尽管在那之前已有其他学者发现此地,但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不将此地公之予众。

追根究底

从那之后,张导演和团队就致力于寻找每一个墓碑的原主和其家属。乱葬岗内共有118座墓碑,每一座墓碑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日期,并且还刻着“By the Courtesy of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字眼。

张导演说,这些都是罹难者家属发现亲人遗体之后才设的墓碑,其中有一个被涂上红色和金色的墓碑,后来已经被移除。据说,该死者家属想要寻找凶手报复,故用红、金两色漆涂在墓碑上,让死者自行寻找凶手报仇。对此,张导演觉得格外难过,想必过去这漫长岁月里,罹难家属始终都放不下这冤情。

后来,张导演通过一位住在麻风病院附近的老人口中,得知513事发当天的情况。事发后约晚上11时,这位老人目睹不少大卡车罗列现场,每辆都载着一袋袋遗体,地上不时流出血水,后来更在这些堆叠遗体上撒上柴油。因此,当有家属疑惑有关被埋在地下遗体是否是自己家属时,老人只能无力地说……至今依然没有答案。

“埋在这里的亡灵,难道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故事被说出来吗?”张导演说。

在采集口述民间历史期间,张导演和团队连同一名修女同行,在寻找513罹难者家属时,也为每一座坟墓祷告,祈愿亡灵能够安息。

情节反映现实

导演提及,《五月雪》里头,有七成画面都取自于自己采集的口述素材。大学时,导师曾教导他如何将民俗文化的口述素材,应用到制作。他承继了那套方式,专研所采集素材,解析素材“异同”之间的关联性,再将这些元素拆解,融入创作。

以拿督公为例,张导演指出,不同地方的拿督公会有不同的名字、身份、颜色和元素。例如半山芭的“Datuk Lanang” 是有女性配偶的拿督公,还有吉打象屿山的女拿督婆。他说,我们看到颜色各异的拿督公,其实象征着当地华人在地文化的信仰和身份认同。拿督公的民族身份不仅有马来人,有的是华人、印度人、原住民和外国人。

张导演说,在拍摄以前的首要工作便是将这些异同性做拆解,再以“新方式”融入创作。这个过程需要格外谨慎,以确保“新元素”可以被观众接受,同时要保留它的“异同”细节和民俗的关联性。

以《南巫》中的Wayang Kulit Gedek(简称“皮影戏”)为例,提及马泰边界的暹罗与马来混血族裔会在开田仪式上表演皮影戏。开田即为在稻田上插下第一株秧苗的意思,向祖先祈求稻田丰收。

开田仪式前,所有家族的几代人都会聚集在同一屋檐下小住几天。当所有物品和贡品陈设完毕后,他们便开始主持这场皮影戏,而操作皮影戏玩偶的不是人,是已故的祖先亡魂。招魂仪式后,祖先灵魂会附身在操作皮影戏的人身上,随后就上演一段“祖先玩皮影戏给祖先看”的画面。

《南巫》中的皮影戏就以此特殊民俗,展现主角家人去世后,因思念成疾而通过皮影戏招魂,希望可以再会已故亲人。另外,里还夹杂着皮影戏的民俗传说。当地人相信,观看完皮影戏的“亡灵”能穿越七层天堂,并且在死后,自己便可上天堂。

重重受阻

《南巫》开拍前一年,张导演找来了一位懂得操作皮影戏的师傅。当时,师傅答应他会参与《南巫》的拍摄。只可惜,《南巫》拍摄前半年,这位师傅便已离世,后来里负责指导演员做仪式的,则是已故师傅的徒弟。

皮影戏唱词按本照搬,完整呈现在中。该唱词传承自80年代马来村落超度亡魂时,所使用的咒语,如今这个超度仪式是不被允许的。张导演说:“它不符合马来西亚的宗教标准,以致于《南巫》在马来西亚放映时,只有画面,字幕被蒙蔽,声音也被消音。”

谈及马来西亚创作,张导演指出,大马备受限制。曾有人问他:“你们创作时,是否会考量检查局(LPF)的标准?”,张导演笑着说:“我从来不理电检局,创作本来就不应自我审查。”

张导演以坚决态度,表明自己作为人的立场:“我们凭着良心说话……要嘛当个听话的工作者,要嘛当个不听话的工作者。任何说故事的方式没有对或错,但是站在官方立场或体制来说,却是被不允许的。”他曾经与电检局的人出示口述历史的证据,表明所有里所依据的采集素材并非捏造,但最后还是被电检局人员以各种条规阻拦。

█电影中饰演窦娥的“普长春班”戏班班主蔡宝珠,于讲座会分享她对513事件的感想和娘惹家族的故事。

昔日伤痕终将释怀

导演说,在吉隆坡半山芭采集素材时,曾遇上两位粤剧老师傅,追溯起513故事。 1969年5月13日那天,大华戏院约傍晚6时爆发血腥暴动。据老师傅所说,半山吧社区的“12间店”适逢庆贺拿督诞,连演3天酬神戏:5月12日演《六国大封相》、13日演《六月雪》,14日演《白蛇传》。5月13日当晚,《六月雪》开演不久,怎料却在马来西亚上演了真实的“五月雪”。半山芭老师傅的口述故事、窦娥冤《六月雪》,以及513乱葬岗的发现,催生了《五月雪》。

中,张导演也以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出品的《狼牙国王Raja Bersiong》(《吉打纪年》)作为其中的元素。他提到,《Raja Bersiong》版权原本属于新加坡邵氏公司,所以使用该需要申请许可。幸运的是,《五月雪》最终得到了新加坡局的协助下,获得了使用《Raja Bersiong》修复版的许可。

张导演说,传闻中,东姑阿都拉曼曾经一度执迷于拍摄《Raja Bersiong》,记录东姑阿都拉曼家族中先辈一代吉打王朝狼牙国王的历史。这部于1967年拍摄,传言东姑阿都拉曼不惜耗费巨资完成这部制作。此举被党内同僚狠批,认为他疏于政务,才导致选举惨败。因此对东姑阿都拉曼而言,这部就成了他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

如今,《五月雪》已拍成,张导演表明是时候放下,烙印在内心深处的每一张在乱葬岗所遇过的家属脸孔。对这些已故罹难者和家属而言,这部《五月雪》是最好的伤口安抚,也象征他向十多年来,一直朝夕相处的亡灵们告别,继续向前走。

分享会落幕之际,他向在场来宾传达重要信息:“我们可以选择宽恕,但不应该遗忘。家国的历史总要有人继续地把它说下去。”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心见闻

电影

张吉安

513事件

会员专区

会员文

相关文章

独家-深新闻|无牌医美隆鼻隆胸失败 男儿身 整出 愁 容

会员文|理净师父:大马变与不变!

会员文:神仙指路(第13篇)|垄尾济宝宫小神龛 7拿督公共享香火

会员文:体坛视野|身负22处新旧伤 纳达尔从今“网”后

甄子曰专栏:安华不安|会员文

会员文:一点通|转型也有春天 运动“圆”第二个梦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