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心见闻

会员专区

会员文

成龙湿地

十八丁

文 文 文

会员文:心见闻|借成龙湿地成功案例 看见十八丁的美

“你来这里做什么?”“这泡水土地有什么好看?”2009年,王昭湄初次来到云林县口湖乡成龙村研究湿地生态,村人好奇又不解地问这个外来女子。她用了近10年光阴,带领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家乡,办国际环境艺术节让人看到重生的故事,并一起守护这片土地。

2024年3月,台湾环境教育工作者王昭湄受“看见”社区艺术嘉年华总策划庄白祺所邀,来马在槟城和吉隆坡举办了两场《环境艺术节对成龙村与我的改变》分享会。

王昭湄毕业自台师大环境教育研究所和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研究,从2009年至今,陪伴成龙社区一起成长,期间曾任观树教育基金会环境教育主任、营运长、国际环境艺术节策展人。目前,她为“里海生活实验室”负责人,持续记录着成龙村及其周边流域生态和文史,兼亦协助地方产业行销,透过策展及导览设计,让更多人认识这个台湾近海小渔村。

15年前,成龙村里没有人知道王昭湄究意想要做些什么。“环境教育”、“环境艺术”与每天踏实务农、养鱼、辛勤劳作的村民生活毫无关联,村民甚至搞不懂这些词汇的意思。然而,她内心升起了一个想法:“这个地方总是被人以负面言语形容,但我希望能让他们重新欣赏自己居住的地方,让他们看到这并不是一片没有希望的土地。”

▓成龙湿地。

此成龙非彼成龙

名字与影星成龙毫无关系。旧称为“牛尿港”,因昔日牛挑湾溪是牛车停留、转运处,而牛过溪时,会在此撒尿而得名。后来,台湾国民政府认为“牛尿港”不雅,且村内有风水地理——7座砂丘,有如龙形“七星仑”,加上望子成龙之期盼,故改称“成龙”。

农地泡水沧海桑田

成龙村位于台湾西南沿海的云林县口湖乡,自古以来就难以摆脱“淹水”厄运。百多年前,口湖沿海地带曾发生严重水难,数千人丧生,祭度亡灵的“牵水状”祭仪仍传承至今。

由于潟湖陆化的先天地理环境,加上长期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层下陷,每当台风来袭,海水倒灌成为了不可避免灾难。1986年,韦恩台风引发海水倒灌,造成牛挑湾溪溃堤,淹没农田,一夜之间改变了成龙村的命运。泡水盐化土地无法耕种,只能开挖成鱼塭,改做养殖。这片半淡咸水的环境适合养殖文蚶、虱目鱼和白虾,养殖产业勃蓬发展,甚至延伸出乌鱼子加工业。

此后20年,村民由耕种转为养殖,成龙村湿地则成为了候鸟过冬栖息地。2005年,台湾林务局为愿意支持生态保育村民,提供生态休耕补助款,并在2009年进一步推展生态保育计划。王昭湄就是在此机缘下来到成龙村,目标是透过教育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里海生活实验室”负责人王昭湄在台湾云林县口湖乡成龙村推动环境教育超过10年。

下湿地观鸟禽

台湾乡村人口外流严重,社区老龄化,成龙村也不例外。疫情前,户籍登记人口一千余人,现在常住人口约500人,由352户减至320户。15年前,成龙小学有75名学生,现仅剩44名。平常,村里异常安静,只有在办庙会期间,游子返乡、全村出动参与之时,方显热闹。

王昭湄初抵社区时,净是“一片陌生”,幸得成龙小学校长帮忙招生,方得以筹办生态暑假营。她带领孩子们深入湿地做生态调查,抓鱼测量做纪录,并骑脚车走访村落,探索当地文化。由于她时刻注重安全防护,孩子家长们深感放心,渐渐地,这项活动也被学校纳入课程中。

为了带动更多在地人关心环境,王昭湄刻意每天傍晚,在湿地旁架起望远镜,趁着村人外出丢垃圾之时,邀请大家一同赏鸟,并找机会与他们交谈,使他们察觉:原来湿地里有着丰富生态景观,并非一无所有。

得知村中有许多外籍妈妈,王昭湄便开设了社区厨房,鼓励外籍妈妈们分享各自拿手料理。社区厨房在中午时分摇身一变,成了长者食堂。渐渐地,她与村人逐渐建立起了联系,增进了彼此的认识。

█第一届成龙湿地国际艺术节的大旗(地上)。

办艺术节重燃生机

“艺术节不仅是艺术节。”

2009年,成龙村举办了首届国际湿地艺术节,邀请外国艺术家前来这个偏远小村,在志工、学生和村民协助下创作作品。令人惊艳的环境艺术作品,突然间让成为全台湾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连续办了几届艺术节后,王昭湄见证了成龙村的变化:学校为学生开设英文课,以便能与外国艺术家沟通;小志工们逐渐长大成为少年志工;村里妈妈和长者们积极参与活动;原本在城市里的游子,也纷纷回来参与艺术节,老人们有了更多与儿孙团聚的机会。最初问王昭湄“来这里有什么好看?”的阿公阿嬷们,现在改为问:“为什么没有更多人来?” 他们为自己的美丽家乡感到骄傲。

每年艺术节都通过不同主题与村民对话,从欣赏湿地之美、了解湿地功能,到讨论不抽地下水养殖水产、思考食物来源与土地的关系等等。艺术节不仅解决问题,也让人们看见曙光,重燃希望。

环境教育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见到成果,短期看似无效行动,长期看来却极具意义。

朴素村民化身艺术家

2015年艺术节主题为“易碎品,小心守护!”德国艺术家以竹枝编织3个“大水瓶”,并命名为《水核心》,深受民众喜爱。村民挪用打水井、抽地下水技术,巧妙地将《水核心》固定在湿地上。

然而同年8月,台风肆虐,吹毁了《水核心》。村民把“大瓶子”搬到岸上动手修复。为了让中秋返乡的孩子们看到家乡最美一面,阿伯们带着年轻子弟们一起下水,赶在中秋前把水核心重新装置回湿地。岂料,中秋后《水核心》再次被台风摧毁,村民不辞劳苦,再次重新抢修一番。

2016年,村民提出了建造属于“自己”艺术品想法。他们在曾经的农田上,搭建了一座木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中两个竹编大圆圈代表着人与自然的连结。这个作品被命名为《连结》,寓意着将老一辈记忆与年轻联系在一起。

随后,村民又提出了另一作品构想,并名为《再生》。如果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造访,将能看到中,倒映出3颗心形,也就是《再生》。

█2015年台风吹坏了“水核心”,村民动手修复重新装置在湿地。

要湿地不要尸地

即使以往农田已不复见,但海水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生命”。经过三十多年转变,曾经因为“泡水”而被视为无用的土地,如今已成为水鸟乐园,也催生了将其化身为环境艺术的灵感。

重生的,得益于社区居民、观树教育基金会和台湾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于2019年被指定为重要湿地。生态极为丰富,已观察到多达120种鸟类,同时也是受保护动物黑面琵鹭的冬季栖息地,而且近年来,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自然环境生态的挑战一直都存在。邻近土地计划发展做殡葬园区,村民鼓起勇气喊出“要湿地,不要尸地”口号捍卫。正所谓“一波三折”,好不容易争取回来的湿地,又面临能源局架设太阳能板发电设施的挑战。

村民无不担心此举,将在不久的未来影响当地生态。要知道,生态一旦破坏了,就永远无法再恢复回“原样”。

近年,水位持续上升,使得一些艺术品被水淹没。“环境艺术的本质最终将回归土地,但就像《水核心》最初的创作理念一样,果核即使倒下,种子一旦返回土地,就会发芽生长,生生不息,带来新希望。”王昭湄感到欣慰,因为种子显然已在村民心中萌芽。阿伯们用行动让村子变美丽,让人感动,更动人的是,他们面对环境变迁、顺应自然、不断改变与学习、与泡水土地共生的傲人精神。

█村民提案创作的环境艺术《连结》与《再生》。

继续前进!看见

国际环境艺术节一直是庄白祺作为“看见”总策划的标竿和参考对象。通过王昭湄经验分享,庄白祺深刻体会推动国际环境艺术节的背后意义和“看见湿地”的价值,也使她更坚定“看见” 在地十年社区与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守护红树林”。

大家都默默“在地”做事,有林务局和基金会支持,“看见”靠民间力量和志工推动,尚未能发展壮大,所以运作模式须转型。

看见“看见”活动迎来十周年, 今年主题——“再。看见”朝“社区就是教室,大地是课堂”目标前进。

庄白祺期许未来能够每月带小朋友做环境教育与生态研究,每年办“主题艺术家驻村”活动,推动红树林、炭窑、渔村、自然扎染和环境教育的“风土经济”。她也希望有企业界和基金会愿意投资 “再。看见”活动,展望未来。

王昭湄来马到访渔村,深感水、红树林、渔业及炭业,与村民日常饮食文化、房屋建筑的关系密不可分。合理的经营管理与利用红树林资源,让人、鸟、鱼及各种野生动植物能在此共生共荣,是一个令人无比向往的“里海”(Satoumi,意为:家乡的海)样貌。这正是联合国正在推动及倡议的保育观念。王昭湄指出,“若要谈与成龙村的相同之处,或许就是大部分村民都太习以为常‘自己的生活’,未能觉察到自己村落的特殊性吧!”

█十八丁村民与成龙湿地村民一样,都对自己村落太习以为常,忽略了其也有特殊一面。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心见闻

会员专区

会员文

成龙湿地

十八丁

相关文章

会员文:神仙指路(第2篇)|蓝啅阿里 是块灵石 百年香火庇佑土桥尾

会员文:时光乐弦(第7篇)|张文强岁月如歌 见证4个黄金10年

甄子曰专栏:扎希不敢醒来|会员文

会员文:时光乐弦(第6篇)|陈振彬回首那些年 卖收藏唱片难舍难离

会员文|许国伟:酒商义演指南要白纸黑字

甄子曰专栏:黄家和那碗面|会员文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