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会员专区

新闻视野

会员文

恋恋老戏院

文 文 文

会员文:恋恋老戏院.第3篇|一天看5部电影 非一般发烧友还做笔记

撰文/摄影:陈伟光

作为一名50年代出生的资深电影迷,卓昌敏的观影经历横跨半个世纪,对槟岛老戏院的回忆简直是如数家珍。

卓昌敏不是普通的电影迷,年轻时最高纪录可以一天来回戏院看五部电影而面不改色,看完每一部都会记录在一本本的练习簿上,里面除了详细列出观影日期、电影场次、戏院名称之外,还模仿海报设计划出当时的片名字体、宣传口号、电影公司标志、院线商标、演职员名单等细节,难怪他日后真的进报馆当了美术设计员,亲自处理戏院刊登的放映广告。一个人喜欢看电影到这个程度,已经超越一般影迷的范畴,简直可以被封为“影痴”了。

如此热爱看电影的他,当然也不会错过分享观后感的机会。在报馆当美术设计员的同时,他也不忘争取报章版位报导和介绍喜欢的影片,我本身就是在90年代初拜读他编写的电影版才开始投稿,写了生平第一篇观后感给他刊登,从此结交,三十多年来总会在戏院不期而遇。


我喜欢听他讲述以往在传统旧式戏院的历史,不说不知,原来50和60年代看电影相当讲究,中文大片上映时,一般都会邀请明星随片登台宣传,在正片放映前上台和观众见面,有些还现场演唱主题曲和插曲。

旧式戏院的大银幕前设有小舞台,可以容纳整支乐队现场伴奏,就算演员或歌星无法前来,也会聘请本地歌手演唱片中歌曲。

大名鼎鼎的香港歌星葛兰便曾经莅临国泰戏院宣传她主演的《曼波女郎》,槟城已故传奇歌台歌手杨汉龙也是戏院登台的常客。狭小的舞台是旧式戏院的特色,在后来崛起的商场多厅式连锁电影院内已不复见。

退休后的卓昌敏(左)难得重出江湖,应创办人梅志雄(右)之邀,到COEX文艺园区放映和分享经典老电影。

首映没删片 票价贵三倍

旧式戏院楼上的特别位以前是看电影的身分像征,根据昌敏的忆述,已拆除的首都戏院楼上的特别位还注明Dress Circle的字眼,对观众有一定的服饰要求,这种沿袭西方的观影礼仪到了80年代才取消。

他还分享当年参与新片首映礼的经验, 1977年在国泰戏院看《Close Encounter of The Third Kind》,和1984年联邦戏院看《Amadues》都是看首映,戏院通常会取消平日晚上7点和9点的放映场次,一律改成8点场,所以首映场的票价比平日贵了两三倍,不过观众看的是电影公司提供的未删减版本,和正式上映的版本有出入,所以首映观众不但先睹为快,还可以看到最原始的版本。

电影公司为了隆重其事,有时候甚至会租下槟州大会堂来作首映场地。例如1995年的《Batman Forever》。

向片商索剧照珍藏

昌敏也有收藏电影宣传品的习惯,他直接跟片商索取那些张挂在旧式戏院玻璃橱内的剧照,这些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精美印刷品,如今成了意义非凡的怀旧精品。

他手上还保留50年代的电影传单,其中一张是1956年在本地上映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见早在邵氏黄梅调电影崛起之前,来自中国大陆的越剧电影曾经风靡一时。

从他口中也获悉一个如今已消失的观影体验,以前戏院在放映3小时以上的电影时,会有5到10分钟左右的中场休息时间,让观众上厕所或出来透气买小吃,他在70和80年代看了多部戏院重映的经典老片都有这样的安排。

卓昌敏是标准影痴,把过去半世纪所观赏过的每一部电影都记录在簿子里,而且还仔细抄下当时海报上的细节,叫人叹为观止。

卓昌敏难忘《蓝与黑》

让昌敏记忆深刻的电影宣传是邵氏出品的《蓝与黑》,1966年在联邦戏院上映时,电影公司特别制作一个比双层戏院建筑还高的大型看板,当时路过柑仔园路的车辆和行人,肯定会被女主角林黛的人像给震慑。

同期的国泰院线也不遑多让,在当时最繁忙的五盏灯交通圈前的空地上设置3个巨型看板,展示旗下嘉宾、国泰、奥迪安三家市区戏院正在放映的电影海报,成为乔治市的入城记忆。

卓昌敏在任职报馆时,除了撰写电影文章,还曾经策划多次华语老片的放映会,甚至一度打算和国泰戏院联办电影展,放映30多部电懋经典华语片,可惜后来因戏院结束营业而作罢。

他目前已经退休,此次受邀重出江湖,今年1月开始在槟城最新的文艺园区COEX定期放映经典老片,由他负责映后分享,从中为老电影寻找新一代的观众。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会员专区

新闻视野

会员文

恋恋老戏院

相关文章

甄子曰专栏:小桃大冒险|会员文

会员文|许国伟:公仆人数我说了算

会员文:新村时光之旅(第12篇)|地理位置好.高楼频林立 蕉赖十一哩新村 一片兴旺

会员文|戴志强:戴上头盔打选战

会员文:好酒趣|好玩鸡尾酒才精彩

甄子曰专栏:火箭挑桃难逃一劫|会员文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