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霹雳水闸新村(Kampung Chui Chak)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是全马第二大华人稻田种植区,水闸新村(Kampung Chui Chak)诗情画意的最真实写照。

南宋诗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描述的似乎就是现今的水闸新村,诗里这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水闸新村自英殖民时代创设以来,先祖父辈就靠务农为生,于是展示了诗人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





如今绝大部分村民,依然主要务农或从事间接行业,世代相传,数十年如一日,过着朴实而悠休的世外桃园清静生活,特别是夜里基于很少光害,还真是举目星天。
据水闸农民协会前任主席扈栋胜接受《中国报》专访时说,早年村民约有700余户,如今依然维持这个数目,这说明村民虽是务农,但生活稳定,能过上小康的幸福日子,因此户藉是“不增不减,洽如其分”。


如此,这里不像许多新村,工作与发展机会太少而年轻人严重外流,最终荒芜没落;也不像有些新村商机蓬勃发展,虽如“富贵村”般,却是日渐商业与现代化,失去传统纯朴本质。
霹州最大华人种稻区
扈栋胜说,这里是继雪州适耕庄后,属于全马第二大华人稻田种植区,也是霹雳州最大华人稻田种植区。
“这里有5072亩稻田,有向农民协会注册的稻农超过600位。”
他说,新村大约是在40年代英殖民时代创设,不过当时他还年幼,具体年份与历史事件,随着祖父辈逝世而没有确实记录。
“这里有许多藉贯,包括广东、客家、河婆、广西、福建等,村里有间华小。”

生活朴实 自耕自足

◆稻农蔡顺兴
大部分村民务农为生,我们已习惯这里的清静生活,很多村民说,即使孩子长大到大城市工作与居住,他们还是比较喜欢留在村里过上悠闲与慢节奏的生活。尤其这里周围都是稻田与果园,空气清新,也很容吃到各类价廉物美的新鲜水果与蔬菜。有些村民甚至自己种,不用花钱就可吃到。
至于申遗,我们是顺其自然,如果政府重视那是最好不过,毕竟这里也有很多大自然的元素,也是相当不错的。
推动旅游 留住年轻人
◆稻农庄坚铭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接手农活工作,加上近年来肥料与农药成本飙高,气候又变化不定,农业发展逐渐变成高风险行业。
但是,随着西海岸大道好些路段开通,加上如今的人们喜爱旅游,更喜欢到大自然环境打卡,因此水闸也可以发展旅游业。就如可像适耕庄这样发展旅游业,如此就可带来更多商机,也吸引年轻人留下来创业与工作。
如果能申遗,肯定的对旅游业发展很好,这不是单一种族受惠的发展,大家与国家都可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