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会员专区

新闻视野

会员文

新村时光之旅

文 文 文

会员文:新村时光之旅(第11篇)|曾是木薯之乡 拱桥新村开拓生态旅游

地点:霹雳珠宝拱桥新村(Kampung Kanthan Baru)

距离怡保约20公里,位于珠宝的拱桥新村(Kampung Kanthan Baru),曾经是“木薯之乡”,如今只能成为时光的见证者。

拱桥新村于20世纪70至80%年代期间,农业产量非常丰富,尤以木薯为农产之最,制造木薯的加工厂也林立,村民生活获得改善,带动了村内饮食业。

可是好景不常在,于90年代,政府从邻国进口大量的木薯粉,以致本地生产的木薯受到打击,影响了农民的生计,而渐渐减少裁种木薯,改种其他农作物如蕃薯、玉米等,或迁至其他地方找吃。


已有74年历史的拱桥新村,见证无数风雨,承载村民漫长而丰富的人生旅程。

生长斯,长于斯的拱桥新村村民刘永隆受访时表示,现在很少村民裁种木薯了,木薯加工工厂也一间接一间的关门大吉。

他说,现在村内耕种的农民,也越来越少了。年轻的村民都前往新加坡和国内各地工作,早一期的农民也年老了,不做了,同时农民们因所耕种的农耕地被政府征用,面对缺乏土地耕种的问题。

他说,鉴于如此,拱桥新村如大多数新村一样,也是人口老化新村,村内多是老人和小孩,相当的寂静,只有在过年过节,在外谋生的游子回乡时,才会变得热闹。

他说,为了使新村有生气,他和一些村民在村内搞点点子,在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开始,在村内设立打卡景点,早期有姐妹巷、如意屋,后期有508屋、他本身屋子则保留新村的原貌,还可以观赏古物或古董。

他说,最近还有一个在新年前开放,拱桥拿督公小型生态公园,饲养着鲤鱼和罕见鸡只等,还有花卉、葡萄等植物供欣赏等。另外,尚有一个可供市民欣赏飞驰而过列车的观景台,别有一番风味。

他说,最近游客到来时,他与友人都会带他们游览这4个地方,并享受该村的河婆美食如豆腐和菜粄等,游客们非常满意,给予的评语这才是生态旅游,是一些商业化的景点所无法感受到。

拱桥村名源自一座铁路石桥

1950年,英殖民地政府为了避免居民与马共接触,实施了移民法令,将散居在附近地区的居民迁移到了拱桥新村。新村被铁蒺藜围住,出入只能经过警察或军人的严格检查,严禁携带食物出村。居民主要是农民,也有割胶工人、建筑工人等。他们种植木薯、沙葛、烟叶、蔬菜,部分从事养鱼和养猪。

政府实施粮食统制,居民需申请米粮,购买受限,经营者需记录账目。1951至1952年,政府实施戒严令,村民出入受限。1951年,政府实行户口登记,推行十家联保制度,居民生活受严格监管。

1957年,马来亚独立,但紧急法令仍未完全解除,村民生活稍有好转。1958-1959年,实行大锅饭制度,居民生活受限。直至此,拱桥新村成为白区,居民重获自由。

如今毗邻花园林立,居民约8000人,从事各行各业,包括务农、建筑、经商、电子业等。村民注重教育,专业人士如医生、工程师、律师、会计师、教师等众多。

拱桥曾是木薯之乡,农业产量丰富,木薯厂林立。然而,90年代木薯价格下跌,农民转种其他作物或从事其他行业。如今,拱桥是繁荣的新村,西面为工业区,制造就业机会。美食店、酒家林立,小城市繁忙。

拱桥中华小学、育群幼稚园为社区教育,扮演重要角色。

在拱桥新村形成之前,是先有老拱桥的,它就在江沙路洋灰厂附近的火车站处。

拱桥新村的名称源自拱桥早期的一座铁路石桥,这座石桥上面行驶火车,下面是公路,石桥两旁是半圆拱形的石墩,新村因而得名。(摘自:拱桥河婆50周年特刊)

50多岁的村民庄国华,展示其父亲和岳父见证历史的古物,分别是国家未独立前的身分证和睦邻会员卡。

多数是华裔家庭 三街六巷组成村

88岁高龄的拱桥老村民张胜强回忆道,拱桥新村是在1950年中秋节前后至1951年端午节前后成立的,由三街六巷组成,绝大多数是华裔家庭,仅有一家锡克裔家庭养牛和拉牛车。

他描述,在那个时代,他只有10多岁,生活十分艰苦,村屋都是茅草搭建,他和家人从上关丁迁至拱桥新村。

他回忆道,当时的拱桥被视为黑区,戒备森严,新村周围都被铁蒺藜围绕,新村的大门设在警察局前,由警察严加把关,新村还设立双重铁蒺藜篱笆,第一道围在新村周围,第二道围在新村保留地。

关押白营限制自由

他说,1954年12月16日清晨4时,局势紧张,新闻官用河婆话和潮州话等语言指示所有人留在家里后,他和当时70多岁从中国南来谋生的父亲被捕了,与其他来自拱桥、瓜拉光和丹那希淡新村的共40人一起,被送往设在狮尾新村的扣留营,又称为白营,一关就是一年,直到1955年12月才被释放出来。

他解释说,被关押在白营的人获得膳食和住宿,也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如篮球。当时每个营地都备有一本簿子,供营友提出请求,包括求医、邀请其他营地和观赏电影等,只要获批就可以实现。在此期间,他被执法单位召见了一次。

他补充,关于扣留营有19个营地,他被安置在第4营,那里住着130多人。

拱桥新村村民惯于用河婆话聊天话家常;左起为张胜强、刘旺、刘永隆和庄国华。

村民曾被迁到班台和爱大华

提到班台九条村(Sungai Batu)和爱大华1号村、2号村和3号村,熟悉拱桥村内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些村民都来自拱桥新村。

张胜强回忆道,1956年端午节前后,英殖民政府为了分与马共和村民,便指示拱桥新村内的18或19户居民迁往上述新村,并且给予他们永久地契。

他说,受影响的村民拆除茅草屋的零部件,搬上罗厘,前往新的目的地。然而,也有一些村民在稍后申请返回拱桥新村。

张胜强:河婆巷最人丁兴旺

拱桥新村多元方言共存,形成新村的特色,其中包括河婆巷、潮州巷和广西巷。

张胜强表示,河婆巷拥有20间屋子,其中18家居民都是河婆人,这也是河婆巷名字的由来。

他回忆起50年代的景象,当时在瓜拉光、丹那希淡、拱桥兜售面包的小贩说,跑了那么多地方,河婆巷最人丁兴旺,孩童熙熙攘攘,是当时最热闹的地方。

住在河婆巷的张胜强经历日本战争时代、国家紧急状态等重大时代,他接受了5年的教育,在母亲逝世后,与父亲务农直至退休。他育有2男2女,1名儿子是医生,另1名是大型摩哆修理员,1名女儿在台湾深造后嫁作台湾媳妇,另1名女儿是面食小贩。

88岁高龄的张胜强,记忆特别好,对年轻时所经历的事,记忆犹新,接受访问时侃侃而谈。

3庙宇香火鼎盛

拱桥新村拥有两座历史悠久的神庙,分别是祥光奄和太上老君庙。这些庙宇原本位于老拱桥东侧的两个山洞中,张胜强小时候常跟随母亲前往祈祷,香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后来才迁移到了新村的居住区。

此外,拱桥新村还有一座关帝庙,建立于1973年,从最初的锌板庙宇演变成今日的钢骨水泥建筑。该庙还将一块保留地租给附近的中华华小,作为篮球场使用,并收取一定的租金。

同时,拱桥还有一座百余年历史的拱桥义山,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河婆美食远近驰名

拱桥新村以其河婆人和客家美食而闻名,如擂茶、酿豆腐、菜粄等,远近驰名。

据刘永隆介绍,已故河总会长蔡伟强曾将五一劳动节定为擂茶节,拱桥河婆同乡会定期举办擂茶节活动,旨在推广客家美食文化。

他表示,大多数村民在农历新年初七都会准备七样菜品的擂茶,这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张胜强补充道,在过去更为传统的时候,村民们在正月十五时会烹饪15样菜品的擂茶。那个时候,每户都种植蔬菜,就能轻而易举备有15款菜品。

拱桥新村的擂茶、酿豆腐和菜粄等美味佳肴,远近驰名,美味可口,实至名归。

理发师踩脚车上门 孩童哭泣剪太短获赠金鱼

不满头发剪得太短,理发师送金鱼,以博孩童转嗔为喜!

村民刘永隆说,以前理发师骑摩哆或踩脚车上门为顾客服务,那里欲剪头的村民,包括小孩,都会拿凳子在屋外等理发师理发。

他说,那时每当有小孩子不舍得头发剪得太短而哭泣时,理发师就会送金鱼逗孩子欢心,以便停止哭泣。

“这些都是珍贵的回忆,如今回想起来,不禁莞尔一笑。”

他回忆起五六岁时的情景,当时因为理发师把他的头发剪得太短,他不禁哭泣。然而,理发师立即拿出一尾金鱼,试图用它讨好他,让他不再哭泣。

刘永隆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会员专区

新闻视野

会员文

新村时光之旅

相关文章

甄子曰专栏:伊朗的战鼓声|会员文

会员文:心见闻|人人都是文明孩子 来上食物教育课吧!

会员文|黄泉安:乌鲁地南独狼、以色列6支枪

会员文|周若鹏:人命不关天

会员文:生活空间|吉隆坡公园英迪格酒店 城市绿洲疗愈体验

会员文:体坛视野|Liver“普” 身为红军迷 我铭记在心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