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在国人头上的那把大砍刀,终于要落下来了,首相安华在周二晚上发表国家献词时宣布,内阁议决在西马半岛实施针对性柴油补贴措施。
安华并未说明是让目前锁定2.15令吉的柴油一次性调至市价约3令吉35仙,或是分阶段调升,也没有说明让柴油随市价浮动的确实开跑日期。市场估计大约在6月,使用柴油的车主将迎来冬季。
安华强调,这项措施只是针对T20富人和380万名外国人,不会对多数国人带来影响,因为政府会继续为使用商用车辆的商家提供柴油补贴,包括巴士、德士和特定类别的渔民等,符合资格的农民和小贩也获得现金援助。





只是“热身运动”
专家预测,柴油起价对通涨不会带来太大影响,但能大大纾缓政府的财政压力和赤字,也能防堵每年令政府损失数十亿令吉的走私柴油活动。
事实上,柴油价格的调整只是“热身运动”,让政府有缓冲时间解决新措施执行初期所出现的问题和漏洞,以便为日后解锁RON95汽油津贴做好彩排工作。
上调柴油价格也会让一些商家找到藉口趁机起价,这要考验政府官员的执法效率。安华不久前宣布12月为各级公务员调薪超过13%,政府官员是时候打起精神,好好工作。
取消柴油津贴省下40亿令吉,能够取消RON95汽油津贴才是切掉大块赘肉,两者相加估计每年省下290亿令吉。
不过,RON汽油价格一旦全面解锁,对通涨带来的冲击非同小可。凭着政府现今的管理和执法效率来看,形势恐怕无法乐观以待。
去年9月,国家稻米公司宣布进口白米涨价高达36%,随后爆发“本地米之乱”,全国严缺本地米供应的问题延续半年仍无法纾解。
今年4月1日,安华宣布拨款4亿令吉供军警及学校宿舍全面使用进口白米,藉此提高市场上本地白米的供应,解决白米短缺问题。
PADU留下疑虑
政府各部门使尽招数,还得劳动首相亲自出手,用本末倒置这种方法来应对本地米荒,至今问题未解,却未见有高官须要问责谢罪。
政府取消了瓶装食油津贴有多久,获得津贴的1公斤装包装食油就缺货了多久,时至今日,每包2.5令吉的袋装食油在本地市场仍是买少见少“稀品”。
日前发生一起闹剧,两名外劳到超市购买包装食油,被本地男子喝令外劳放回去,因为他们没有缴付税务,无权享受政府补贴。
外劳买包装食油其实不是问题,国人到邻国旅游时,仍能看到来自大马的袋装食油大堆大堆任人买,这才是更大的问题。
一度漏洞百出的主要数据系统(PADU),能不能在取消汽油津贴后保障穷人不会饿死,也是另一大疑虑。
政策是对的,问题在于执行者和执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