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自制灯笼庆中秋 印裔三代提灯乐

文 文 文

报导:戴美清
摄影:胡传成∕提供照片

 (芙蓉23日讯)制灯笼、吃月饼,印裔家庭祖孙3代皆庆中秋!

 近20年与华裔家庭为邻,使到芙蓉甘榜巴西一户印裔家庭长期受到华人文化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中华文化,更在中秋节参与社区提灯活动,还自制灯笼给孩子。

 此项中华文化传统也被传承开来,当年的孩子长大成家立室后,也在中秋节制做灯笼给孩子;一个属于华人的传统文化,就这样在友族家庭默默传承下去。

仁德拉古马与太太柔莎娜,带着5岁的女儿凯莉娜蕾莎在居住公寓提灯,迎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仁德拉古马与太太柔莎娜,带着5岁的女儿凯莉娜蕾莎在居住公寓提灯,迎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芙蓉Prima广场经理纳仁德拉古马(45岁)接受《中国报》专访时,分享了童年庆中秋的记忆。


 他说,他在4岁时便接触提灯文化,小时候并不了解为何要提灯,他询问父亲原因,父亲告诉他,这是华人的文化,各族在马来西亚都是一视同仁,促进友族间的团结。

 “约3年前,我的孩子在购物中心看到灯笼嚷着要购买,灯笼的价格蛮贵,我想起父亲在小时为我们制做灯笼的事,于是也制做灯笼给孩子。”

 纳仁德拉古马与太太育有3名儿女,他说,孩子大了不提灯笼,今年只制做灯笼给5岁的小女儿凯莉娜蕾莎。

 他说,尽管现今已有售卖电子灯笼,但小孩就是喜欢玩烛火,提电子灯笼没有意思,所以他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为孩子制做中秋灯笼。

 他披露,制做灯笼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制做过程很简单,他主要是用铁线和彩色蜡纸制做,“用保丽龙也可作为材料,配上彩色纸再以扣针定形即可,或可使用铝罐子,以彩色纸围起来。”

 当孩子询及为何要提灯,他只简单告诉孩子,华人社群在中秋节提灯及吃月饼,这是一个与月亮传说有关的节日。

 他受访时说,他与双亲都爱吃月饼,他本身也喜欢有蛋黄的月饼,今年他在中秋节的两天前,带着女儿在家提灯,也为孩子的童年留下提灯的记忆。

纳仁德拉古马的父亲巴迪辛甘(75岁)受访时指出,他在芙蓉甘榜巴西居住近20年,社区主要是华裔及印裔,每当中秋节到来,他会带着孩子与邻居共庆华人传统节日。

巴迪辛甘(右)在孩子童年时期,为种族和谐种下一颗友善的种子,左为其太太菲罗美娜。
巴迪辛甘(右)在孩子童年时期,为种族和谐种下一颗友善的种子,左为其太太菲罗美娜。

 他说,虽然没有人指导,但看了灯笼的结构后,很容易就可制做,他记得第一个灯笼是四方形纸灯笼。

  “我用竹枝来制做灯笼,使用蜡纸把所有的角黏起来,用铁丝在中间卷起来,放入蜡烛,再用竹子提灯。”

 他指出,以前从最简单的方形或圆形设计开始制做,之后会学习做一些造型,例如天鹅、龙、鸡等等。

 他与太太育有3男1女,年长的3名男儿都曾获得他制做的灯笼,纳仁德拉古马排行最小,如今家中只有这名儿子传承了提灯,制做灯笼给下一代。

 “孩子在小时候看灯火感到兴奋,很开心参与,在最初,他们或许也以为这是印裔文化,之后我让他们知道,友族间应该互相交流,通过认识华人的文化,彼此才有更好的了解。”

 他也透露,两名外孙女目前也就读华小,掌握多一种语言。

 巴迪辛甘的太太菲罗美娜(71岁)是甘榜巴西家喻户晓的护士,她说,当年参与社区提灯,孩子是唯一的印裔家庭。

 她很喜欢吃月饼,尤其是伍仁月饼最为喜爱。

仁德拉古马制做灯笼的基本材料。
仁德拉古马制做灯笼的基本材料。
由友族制做的一个简单灯笼,却有着深层的意义,跨种族的文化传承,令人动容。
由友族制做的一个简单灯笼,却有着深层的意义,跨种族的文化传承,令人动容。

hotpic a1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