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6日综合电)星云大师对生死豁达,早在85岁即预立遗嘱,个人财产约2000万台币(约283万7600令吉),已捐公益信托教育基金,属佛光山的资产都不是他的,他连一张纸也不留,他一生没有积聚家累,留下的只有佛法真理。
星云大师筚路蓝镂创建佛光志业,将荒陌一片的麻竹园打造成人间佛国,寺庙、道场、学校布建海内外,佛光山资产始终令人瞩目,世俗眼光看似富可敌国,但大师明白地说,他自己一无所有,那些都是十方大众的。
大师看生死就像四季循环,他曾在枪林弹雨中流亡、监狱蒙难,经历心脏开刀,糖尿病、中风、骨头跌断等病痛,一生在死亡边缘来回走过多次,他原以为活到80岁就好,哪知继续活下来,于是85岁预立遗嘱,定名为“真诚的告白”。

遗嘱上说,人家以为他生很有钱,其实他以贫穷为职志。童年他家贫如洗,老年人家以为他拥有多少学校、文化出版、基金会,但他自觉空无一物。
“属佛光山的资产,都不是我的,我什么都不要,连写书的稿费也全捐了。”
大师说,他虽然建设很多寺院,但不想为自己建一房一舍,自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但内心感觉世界都是他的。
大师一生不曾使用办公桌,没自己的橱柜,没存款,所有一切都是大众的、佛光山的,都归社会,没有什么可分配,“你要,那么多的书可随地取一本做纪念, 不要,有什么良言好话也没有用”。
大师这一生奉行“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无为有、以空为乐”的人生观,凡其出家弟子,都应本诸出离心,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生活要求简朴,不要积聚。
常住净财 用于十方
星云大师希望常住净财要用于十方,不要保留,这才是佛光山未来的平安之道。除了道粮需要以外,如果还有净财,一律都布施文化、教育、慈善。
“凡我徒众,拥有佛法就好,金钱、物质,尽量与人结缘,因为那是人间共有的财富。
“对于财务经济,点滴归公,我们每个人一切都是常住供应,不需纷争,不要占有,只要大家正信办道,生活应该不足挂虑。”
大师也希望徒众不要为世间这种衣食住行太多的分心挂碍,此实不足道也。
大师说,佛光山取之十方、施之十方,他们要济助急难,关心鳏寡孤独,或随缘做些施舍予贫困民众。因为灾难、贫苦是人间的不幸,急难救助,这是理所当然要给予一些助缘。
大师一生服膺“给”的哲学,要弟子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生活俭朴不积聚。更叮嘱佛光弟子,不私自募缘、请托、置产、私收徒众,私蓄金钱、私建道场,别对世俗有太多留恋,拥有佛法就好。
弘扬人间佛教为一生职志
星云大师坚信,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人类世界的一道光明;说好话是真,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让三好运动的真善美要在社会里生根。
“我这一生信仰佛陀,以佛陀为我的导师,为我的道路。未来,大家在佛道的修学上,佛陀、十大弟子都是我们的榜样,佛教的宗门祖师都是我们的模范。”
大师说,在佛法的弘传上,世界各地的道场,要尽量给予本土化,请当地徒众住持;他对人间佛教的所有言教,都要能传达到家家户户,为人所接受。
“我一生,以弘扬人间佛教为职志,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有助于幸福人生增进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苦,要视为我们增上缘的力量;无常,不是定型的,可以改变我们未来的一切,促进人生的美好。空,不是没有,空是建设有的,要空了才有,我一生一无所有,不是真空生妙有吗?”
▶▶相关新闻>>◤星云圆寂◢ 星云法师生前曾说: “来生到大马当和尚”
尊重文教公益
大师对社会的文教、公益尊重,所以有一个公益信托教育基金,现在已有十余亿元,除了少数由信众发心捐赠,全由大师过去的稿费和一笔字义卖所得。
大师说,今后,山上的长老可以护持,也希望佛教人士或热心公益者的遗产都可以参与进来,让公益基金壮大,更能造福全民,成为国家社会的一股清流。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没有带来,死也没有带去’,回顾自己这一生,我不知道曾为人间带来什么?
“但我带走了人间多少的欢喜、多少的善缘。我难以忘记多少信徒对我的喜舍、对我的护持、多少同门的祝福,我也难以忘记刻骨铭心的助缘。
“我这一生所受到的佛恩、友谊,真是无比浩荡,我应该在人间活得很有价值。我愿生生世世为佛陀奉献,为大众服务,以此上报四重恩。”
大师说,他虽然带走了大家对他的尊重,带走了大家给他的缘分,带走了大家对他的关怀,带走了大家与他的情谊,未来他会加倍补偿大家。
願时时奉行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一生虽然遭逢大时代的种种考验,但他感到人生非常幸福,享受苦难、贫穷、奋斗、空无;体会“四大皆有”,感觉人生“花开四季”,佛陀、信徒给他的太多了。
他说,虽然出家,注定要牺牲享受,但其实也享受了牺牲的妙乐,他觉得在佛法里的禅悦法喜,就已享受不尽了。
“对于人生的最后,我没有舍利子,各种繁文缛节一概全免,只要写上简单几个字,或是有心对我怀念者,可以唱诵‘人间音缘’的佛曲。
“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间佛教,时时奉行人间佛教,我想,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怀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
最后,大师所挂念的,除了信众的幸福安乐,要重视世界各地办的大学,这是我们的根本;山上的大众,尤其丛林学院的师生,他们都是未来佛光山菩提种子,要他们健全、发心,人间佛教才能长久与天地同在,与大众共存。
“法幢不容倾倒,慧灯不可熄灭,期愿大家未来都能在人间佛教的大道上继续精进,大家相互勉励,共同为教珍重。
“我最后要说的是: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问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