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國文﹕寧願死,不吃魚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凌國文﹕寧願死,不吃魚

宗教信仰,本該導人遠離愚昧。偏執宗教信仰,卻把人從原本的愚昧導向另一種愚昧。



衛生部指出,我國越來越多穆斯林因為懷疑疫苗含有豬只脫氧核糖核酸,所以選擇不讓孩子接受疫苗注射。家長拒絕讓孩子注射疫苗的案例,從2013年的470宗,飆升至去年的1500宗,預計今年會達到2000宗。因為缺乏完整的疫苗接種,本已在我國絕跡的白喉症,在過去一個月已讓3個幼童送命。

這種伴隨偏執而來的不幸,讓我想起曾讀過的一則有關維京人從格陵蘭消失的歷史謎團。西元十世紀至十五世紀,北歐維京人曾在世界上最大也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島嶼 – 格陵蘭建立了居住地。

“格陵蘭”(Greenland)之名,正是開荒者為了吸引(或誤導)更多故鄉同胞前來一同開發這片冰原而特意設計的。高峰時期,估計有高達5000名維京人定居於格陵蘭。



然而,當其他歐洲探險家在16世紀登上格陵蘭時,維京人卻已消失無蹤。維京人從格陵蘭消失的原因,一直是考古學家著迷探索的謎題。直到現代考古學家挖掘出足夠的遺址,才拼湊出維京人當年在格陵蘭生活的狀況。

偏執信仰付出代價

維京人移居格陵蘭時,也一併帶去了他們的種植和畜產。可是,在嚴寒氣候下,他們帶去的植物根本無法生長。而他們所飼養的牛只,也因為牧草的欠缺,而必須耗費巨大的心力來養殖。牛只所提供的肉和奶,是維京人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

后來,歐洲進入一段“小冰河”時期,格陵蘭的氣候變得更加酷寒。隨著存活的牛只逐漸減少,維京人失去了自己最珍貴的食物來源。這被認為是維京人從格陵蘭消失的主因。

如此推想似乎非常合理,可是另一個叫人不解的狀況是,格陵蘭的另一項天然條件──豐富的漁產,完全可以讓維京人在無需依靠養牛就狩獵的情況下繼續存活。格陵蘭的土著──伊奴人,正是捕魚的高手。要是維京人肯向伊奴討教捕捉海產的方法,必定可以跨過畜牧條件貧瘠的難關,繼續在格陵蘭生活。

然而,考古學家挖掘的維京人在格陵蘭的遺址,卻無法尋獲任何捕魚、吃魚的跡象。為何維京人寧願餓死,也不願意捕魚、吃魚?

學者們推斷,維京人思想觀念裡,一定存有某些偏執的觀點,或奇異的信仰,讓他們無法接受吃魚維生。偏執的信仰所付出的代價,就是無法繼續在格陵蘭存活下去。

回到當下,因為偏執的宗教觀點,而寧願拿孩子的健康及性命來當賭注;這不就和500年前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魚的維京人遙相呼應嗎?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