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傳承布袋戲 尋的就是你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見聞.傳承布袋戲 尋的就是你

     王金匙(左)與王英峻的布袋人生,應該從熱忱與對行業的尊重開始談起。
    王金匙(左)與王英峻的布袋人生,應該從熱忱與對行業的尊重開始談起。

    報導、攝影:劉峻賓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布袋戲,一個兒時就聽過的名詞,但隨著網絡世代的崛起,布袋戲這個名詞,對90后的年輕人來說,是多麼陌生,多麼老土的玩意兒啊!

    王英峻也曾經這麼擔心,上幾個世紀的文化演出,是否會因觀眾斷層,讓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淪為「只演給神」或「阿飄」看的演出呢?……

    上陣不離父子兵 校園開鑼!

    王英峻是台灣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的團長,也是台中教育大學台語系講師,自掌團開始,看著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感歎若繼續“守舊”或拒絕走文化教育這條路,再優秀的文化,終究有滅亡的一天。

    表演藝術,已經是一條滿佈荊棘的不歸路,多少個劇團沒落,多少人因為飯碗而改投其他行業。


    但這個時候,王英峻卻提了一個更艱難的推廣事業——文化教育。

    沒錯,王英峻劇團近年來的重點推廣,是文化教育,這一塊推廣,最關鍵的是對于文化情操上的一份使命;不過,若談及現實,使命感沒有資金的延續,這條路越是難行,就越要堅守。

    2000年,王英峻在名義上雖未正式掌團,但父親王金匙早已把衣缽託付給他,他為布袋戲帶來的創新元素,不在話下,但對于文化教育的執著,卻是台灣布袋劇團當中少有的精神。

    “傳統藝術萌芽扎根,找尋的就是你”……王英峻把手中的黃色冊子交到記者手中,這句話挺有意思。

    王英峻接著說,“與其沒有資金而不做,不如主動做了再找資金”,是的,有些事,做就對了。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他的劇團率先步入台灣五百多間各級院校,尤其以偏僻鄉區學校為主,至今巡演超過700個場次。

    王金匙:“我的吃喝拉撒睡,皆因布袋戲,這個技藝,要強調的不僅僅是傳承,更多的是感恩。”
    王金匙:“我的吃喝拉撒睡,皆因布袋戲,這個技藝,要強調的不僅僅是傳承,更多的是感恩。”

    兒接棒,推展為教育

    “吃、喝、拉、撒、睡,生活的一切一切,皆因布袋戲而擁有,這個技藝要強調的不僅是傳承,更多的是感恩。”

    今年70歲的聲五洲掌中布袋戲劇團創始人王金匙,這樣告訴記者。

    一個藝術者,除了對文化抱著熱忱,最重要的還是懂得知恩,老團長這麼一說,與兒子推廣的教育理念則不謀而合了。

    王老團長已這把年紀,接班人這事,幾乎不必愁了,可以過著含飴弄孫的日子,但對大兒子王英峻的教育理念,他卻插上一腳,偶爾還隨團教學去。

    就像今年的春節,獲得台灣文化部的指派下,首度來馬巡演,老團長也親自上場,記者看到的不僅是他對掌中戲的熱忱,而是對事業的一份尊重及感恩心;應該說,這就是榮獲台灣金藝獎得主應有的精神。

    無論怎麼變 重在傳承

    從戲棚走入觀眾群,布袋戲需要時代感,更需要互動感。

    傳統的布袋木偶,從小小一尊30公分,演變到後來的50公分,甚至70公分,從單手操偶,到後來的雙手操偶,甚至可用繩子拉動,控制眼睛睜眨、用中指扳動嘴唇控制,再用機關彎曲手腳等。

    布袋戲從18世紀中葉傳入台灣,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社會風氣及科技的大副度蛻變,從最傳統的到金光戲,一直到後來的電視布袋戲。

    從小就耳濡目染的王英峻,10歲就能演布袋戲,曾締造布袋界的傳奇。他說,歷史告訴我們,布袋戲再怎麼變,最終目的在于傳承。

    “要傳承就需要改變,但改變不等于抹煞傳統,至少這點,父親是認同我的,任由我去發揮。”

    他不會拒絕任何形式的改變與合作機會,就如2010年,獲得全台獨家授權的《老夫子與大番薯》漫畫,搬上布袋戲棚當中。

    “現代的布袋戲不應該局限在編劇的種類,更需進一步借用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進一步走入群眾中互動。”

    每個人對于文化教育的理解有異,王英峻的理解是“不能停歇”,他在創團51週年上,宣佈從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31日,在寶島上落實“三年百場校園巡演計劃”。

    王英峻近年來積極編寫及推動,兒童Q版文創布袋戲劇。
    王英峻近年來積極編寫及推動,兒童Q版文創布袋戲劇。

    布袋戲不只演給老人看

    “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創立于1965年,創辦人王金匙為台灣文藝界貢獻良多,掌技高超,因此獲得第二屆金藝獎的肯定。

    其長子王英峻繼承父業,于2008年正式接棒,并在2011年傳藝中心偶戲比賽中獲得特優獎全國第一名,及人氣獎全國總冠軍。

    王英峻一直堅持“布袋戲不應該只是演給老人看”的觀念,積極推廣兒童Q版文創布袋戲劇,為兒童觀眾編寫趣味、富有教育性及台語教學的劇本。

    王英峻劇團從2002年至2013年,也連續12屆獲得傑出演藝團隊獎,曾多次代表台灣遠赴美國、比利時、法國巴黎、盧森堡及中國演出,以及培訓學員。

    因為陌生,更需接觸

    布袋戲引入小學校園,校長怎麼看?

    適逢該團來大馬演出,王英峻老師特地帶著團隊到北海光華小學演出40分鐘,過程當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布袋戲確實感到陌生。

    王金匙父子倆連同團員以台式幽默,為學生介紹傳統的布袋戲到現代布袋戲的演變,學生也初步掌握了操偶的技巧,以及流傳已久的童言童語。

    光華小學林洛瑢校長此類文化交流非常重視,他認為,儘管是短時間的交流,卻能讓孩子實際地看到布袋戲演出,觸摸到布袋木偶,可能是一生人只有一次的經驗。

    他認為,文化就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文化發芽成長,就從撒種開始。

    把變臉川劇藝術融入木偶戲當中,更能引起學生及觀眾的歡喜。
    把變臉川劇藝術融入木偶戲當中,更能引起學生及觀眾的歡喜。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