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無不言‧郭史光宏——有問答有說笑,就是互動?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師無不言‧郭史光宏——有問答有說笑,就是互動?

    “小孩為什麼要進小組?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擁有所有人的想法,我有想法,我也去聽別人的想法,只有心裡有別人,小孩才會真的去傾聽、去合作。將來沒有哪個工作是只有一個人能完成的,傾聽別人會豐富自己的想法。小組學習中,每個人進小組不是要跟別人捆綁在一起,不是四個想法不一樣的人快速達成共識,而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想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台灣小學語文名師李玉貴

    提起“21世紀教學”或“21世紀課室”,很多人都會想到桌椅排法和教學工具,比如:四人小組、角色扮演、紅綠燈牌子、小白板和留言欄等等。種種花樣背后,其實都是為了提高課堂的互動程度:師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和教材之間的互動。

    然而,有了這些元素,師生間有問有答,生生間有說有笑,就算“互動”了嗎?

    要理清這個問題,先得瞭解何謂“課堂”。學習無處不在,處處皆可學習,學生為何須要進入課堂?和其他場域相比,課堂有何獨到之處?在家自學和進班上課,差別何在?其中關鍵,我想就是課堂特殊的核心組成部分。


    課堂有人,有教師,有同學。教師,是相對而言更成熟的讀者,是經過專業訓練的教育專家,是教學活動的主要設計者與主導者。同學,是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同齡人,既有相似的心智特點,又有各不相同的思想、觀點與趣味。

    于是,進入課堂,意味著學生能通過教師的引領更有效地展開學習,意味著學生能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對話見賢思齊,意味著大家都有機會創造“1加1大于2”的學習空間。是否妥善發揮課堂的獨特價值,才是“互動”是否真正發生的關鍵。

    如果僅僅是座位上的變動,課堂還是長時間處于“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態,那麼互動依然沒有發生;如果僅僅是佈置了表面上的小組活動,任務內容還是偏向各組員單打獨鬥,那麼互動依舊沒有發生;如果僅僅是增加了師生間的口頭問答,可對話中沒有深度的傾聽與回應,那麼互動仍然沒有發生。

    要知道“互動”是否真正發生,不妨這麼觀察: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提問、活動組織,是否起到引領的作用,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狀態?小組活動,是否只是在小組內完成個人任務,還是真正發揮了集思廣益、百家爭鳴的效果?同樣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家自學和進班上課,有分別嗎?學生是否從教師身上、從同學身上、從自己身上有所學習、有所成長?

    去年的教師研習營,台灣李玉貴老師為我們講了三堂課,主題很有意思:讓學生成為學生、讓同學成為同學、讓老師成為老師。所謂“21世紀課室”的種種模式與配備都只是手段,唯有認清課堂的核心組成部分,讓師生各司其職、各得其所,在互動中共同成長,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一個長大了的兒童,愛思考的教師。期望能在浮躁的世道,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