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志:明志有道──我們懂得愛嗎?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林明志:明志有道──我們懂得愛嗎?

    愛人與被愛人之間的思想,感情的有效交流,達成彼此的期望,滿足彼此的慾望,是為愛。“愛”是雙向互動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思想感請的交流,主要靠溝通。語言溝通和行為溝通,都能促進雙方的理解交流。

    期待,源于彼此的重視,希望對方成為更好的自己。

    慾望,希望被滿足,源自于需要,根基于信任。沒有信任基礎的慾望滿足,基本上不被視為愛。更多時候被稱之“利用”。

    在親子之間,溝通被十分重視,但天秤卻倒向孩子一邊。從前二十四孝的故事被視為奴役孩子,現在提倡的是二十四孝父母,沒人覺得不妥,反而沾沾自喜。從前的父母被批評沒有聆聽孩子的心聲,只要求孩子盲從父母的指示做事。現在已不存在這種不對等的情況,相反地,父母盲從孩子的情況屢見不鮮。親子間的溝通,出現新的不對等情況。這種不對等源自于,父母對孩子的溝通,目的在于讓孩子產生安全感;而孩子對父母的溝通,目的在于製造危機感。父母讓孩子掌握溝通的主動權,造成溝通障礙。父母太緊張,也太相信孩子,所以利益歸于孩子。


    對我而言,溝通普遍不存在于當今親子關係之間,因為,溝通必須有基本準則,至少是非黑白,至少有真相。但相信很多老師會感到“護短”的力量,甚至一些比較弱勢的家長,都會感受到孩子之間的糾紛,真相永遠難以找到,雖然那麼的清楚擺在眼前,但總是有理說不清,因為孩子的權利被無限放大。

    當溝通遇到權利不對等,總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古有明訓,屢試不爽。

    我百思不解的是,現代父母似乎對孩子不敢有期待。對孩子有期待,是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所以為人父母常對孩子說的話比如:“我不期望你考很好,最重要你不要有壓力。”“我不需要你孝順我,只要你以后可以自力更生。”等。對于這些父母,我是目瞪口呆的。愛是互相的,對孩子沒有期待沒有要求,等于不需要孩子的愛,對位思考的結果就是:你對孩子也沒有愛。

    那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到底是什麼?我覺得是“炫耀”。現在的父母都在炫耀自己的財勢,因為大家都在比較誰能為孩子付出更多資源,承擔更多不合理的責任,以顯示自己作為父母對孩子有多偉大的“愛”。

    作為“愛”孩子的偉大父母,對孩子的慾望只能不顧一切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準備好面對一切惡果的滿足,是父母本身都覺得不妥的滿足,但經不起被質疑“不愛”“不尊重”孩子,所以只能硬撐到底,滿足到底。這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係。真的談不上“愛”。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跟孩子無法溝通理解。對孩子沒有期待重視。滿足孩子又充滿不信任。我們真的懂得“愛”自己的孩子嗎?

    台灣政大哲學系。好茶好酒好書。是不像老師的老師,不像出版人的出版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