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鄉情濃(完結篇).水產豐富 糖蔗業蓬勃 吉輦河帶旺高淵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河鄉情濃(完結篇).水產豐富 糖蔗業蓬勃 吉輦河帶旺高淵

報導/攝影:陳繡郿
源頭可追溯到霹靂司南馬的吉輦河,18世紀初因陸路交通尚未開闢,是唯一接通檳島及北霹靂的通道,促使處於中下遊河段的威南高淵,地點適中而成為重要河運商業重鎮。



說起高淵,早在150多年前開埠時被喚“高興港”,這記載在高淵廣福宮老廟石碑上。

廣福宮老廟建於1866年,迄今有148年歷史,從中推算出當年潮籍先賢落腳時間,至少超過150年。

據說,高淵馬來名字Nibong Tebal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當地有許多Nibong樹,Tebal則因早期人民把Nibong葉放在屋頂上。



建通車橋河運發展衰落

高淵與隔岸的巴里文打,早年是潮州先賢的落腳地,據說是因吉輦河水產豐富,以及吉輦河兩岸土地肥沃,適合種植糖蔗。

潮州人向來精通糖蔗種植技術,尤其是糖業大亨許武安致力在高淵及吉輦一帶開拓發展糖蔗業,也在高淵開設“高發”糖廠。

為了運輸蔗糖、椰干及少數種植的香料,先賢看中老巴剎碼頭地點恰當,能讓舯舡、帆船及小船靠岸,往來高淵及檳城海墘港口碼頭運輸貨物,在18世紀初至19世紀初將之發展成運輸商業重心。

據老一輩說,18世紀初的高淵對外全賴水路交通,直到英殖民地政府在上世紀40年代建設1座橫跨吉輦河的通車橋,接通北霹靂與威南後,北上南下一路暢通,陸路交通運輸取而代之,高淵河運發展終走向衰落。

如今,這條昔日水路要道洗盡鉛華,不再承擔運輸重任,僅供漁船出海作業及泛舟垂釣,或讓遊人夜觀螢火蟲,而老巴剎街碼頭已然消失,矗立河岸的只有新建的老巴剎觀螢景點碼頭。

運送便利
伐木業興盛

由於吉輦河上游霹州司南馬一帶發展伐木業,樹桐便宜易得,且可通過水路運送便利,促使高淵的棺材業、木屐業及木桶業甚是興盛。

楊文龍透露,當時人們從司南馬砍下雜木、榴槤樹、巴九木等,每20根樹桐就紮成一排木排,讓木排順著水流流到高淵。

他說,有一個負責看守木排的人,掌握潮汐時間,帶著食物及踏著腳車,先把腳車推上木排,人與腳車隨著木排順流而下。

“若木排半路停頓沒繼續流的話,他就用繩子把木排系在岸邊,自己則踏腳車返回司南馬。隔天再踏腳車來到木排處,松繩及跳上木排,讓木排繼續往下漂流,直到把木排送達高淵為止。”

他說,木排集聚老巴剎碼頭一帶河邊,一時蔚為奇觀,當年人們不怕樹桐被偷,只是綁在岸邊,需要用時才解開繩索搬上岸。

河水靜悄悄漲進家
棺材飄流孩童當船

“在河堤未建設前,老巴剎街及橫街逢初一十五漲潮淹水,水淹到無聲無息,有時睡覺睡到一半,一翻身竟跌入水裡。”

陳先生憶述當年說,淹水期間,棺材店的棺木隨流水在橫街周圍飄流,尚是孩童的他與朋友便坐入棺木,把棺木當船玩。水退後,棺木就“回”到原處東倒西歪,等棺材店業者認領,沒有人會打它們主意偷竊。

他說,政府於70年代建設河堤後,成功減緩水災問題。據他觀察,建堤後吉輦河寬度已縮減約10%。

新茂發東主林楚平(68歲)說,棺木業興盛時期,橫街短短一條街道竟開了10多間棺材店,故當地又稱“棺材街”。

除棺木店外,木屐製作店鋪也開了3間,到90年代才結束營業。

僅3條街道
橫街最熱鬧

追溯當年,高淵只有3條街道即老巴剎街、橫街及大街,老巴剎街碼頭與巴剎毗鄰,它與橫街是商業區,高淵大街則不熱鬧,僅有約3間洋貨行。

較後,橫街一躍成熱鬧商區,各行業在此開店,諸如竹編籠子、亞三片、棺材店、打鐵、洋貨、布莊、豬肉店等冷行業。橫街2排約近60間戰前屋,人們無需外出便可在橫街買到所需物品。

陳先生說,他聽老一輩說,早年老巴剎街及橫街各行業都是開店,只有一個菜攤設在2條街道交界處,若人們要買魚蝦,只需前往碼頭向漁民購買即可。

“當年,有糕餅小販製好糕餅放在籃子裡,沿街叫賣。還有一個老婆婆,煮好咖哩面及米苔目後放在扁擔籃內,挑到外面賣,每碗只賣5分錢。”

有錢甚麼都吃得到

他也提及,火車橋下一紀姓甜湯小販踩著三輪車,每天下午6時出門開檔,售賣黑糯米粥、綠豆爽等,生意特好,在橫街轉悠一圈便告售罄。

“當時只要有錢,什麼都吃得到。”

淪走私免稅貨起落點

高淵市民楊文龍(72歲)說,高淵河運重鎮於18世紀至19世紀初最為繁盛,所運輸貨物主要是蔗糖、椰干及香料。

較後英殖民地政府建設鐵路及通車橋後便開始衰落,並在檳自由港時代,因檳城貨物免稅而內陸需繳稅,一些人士便利用吉輦河走私免稅貨物如布匹,淪為走私免稅貨物的起落點。

椰子取代貨幣

“高淵未開發前,盡是一片Nibong叢林,潮州人落腳後,在威利斯里至高淵、兩成園、瓜拉牛拉一帶開闢種植糖蔗,19世紀初糖業沒落後改種椰子及橡膠。”

他笑言,在英殖民地時代,人們無需付錢繳付地稅,而是以椰子取代貨幣。他曾看過前人地契上,竟畫有2顆椰子,煞是有趣,也可見椰子重要性。

建水壩淡水魚蝦減產

前任高淵廣福宮主席洪東成(75歲)說,高淵吉輦河原為淡水,特產淡水龍蝦(大頭蝦)及淡水魚,肉質細嫩,還有尖嘴魚、金鼓魚及黃梨魚等。

他說,早在25年前,吉輦河水產豐饒,捕魚業發達,高淵當時共有39艘由華人經營的漁船,如今只剩3艘。

“自從安邦惹惹水壩在80年代建竣以後,上游的河水遇截,海水漲潮時倒灌入河,形成半鹹淡水,淡水魚蝦種類參雜。”

他說,小時他見河水清澈,最喜歡跳下河游水捉魚。

吉輦河以前河床很深,如今上游衝下大量泥沙,堆積在中下游,導致河床淤塞變淺。

暮氣沉沉變燕子城

開埠150多年的高淵,歷經多次蛻變,目前已然沉寂,僅剩一些商舖苦苦支撐。

陳先生說,早於19世紀初橡膠及椰子種植業蓬勃發展,火車橋及木橋已建竣,水路自30年代起失勢。

“火車橋於1900年由一英國公司建好。至於木橋則僅供腳車使用,早於火車橋建設,每次走過橋身總是‘隆隆’作響,且要小心以免踩入橋身縫隙中,過後在二戰中被炸毀。”

往後,高淵在19世紀後期續歷經發展重挫,70年代面對威南縣主要政府部門及行政中心遷出高淵市區,人潮及商機大大銳減,讓原本尚算繁盛的高淵慢慢沉寂,在80年代成為邊緣市鎮。

爾後,養燕商機無限,本地及外來商人大量購入戰前屋,改造成燕屋,讓高淵漸變暮氣沉沉的燕子城。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