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变金马仑(4).花卉外销红不让 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幻变金马仑(4).花卉外销红不让 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黄承毅:出口花卉检疫严格,退货两次,花农大亏。
黄承毅:出口花卉检疫严格,退货两次,花农大亏。

报导:许雅玲
摄影:杨智聪
夜晚的金马仑,只要不下雨,美丽星空下,凉风习习,吹得人心旷神怡。



悠哉闲哉,可以来趟金马仑游车河:以安全时速,往来甘榜拉惹和巴登威利,感受花卉农场亮灯后的灯火辉煌。

灯火十分漂亮,可是,庞大的棚盖,却像电影画面里的宇宙太空馆,感觉很怪异。

没关系,赶明儿,天一亮,亲自解开现代化花卉农场的真面目!



夜晚的金马仑,实在太好眠,让人爬不起身,错过高原的第一道晨曦。

祭好五脏庙,还是抓紧时间,到花卉农场,寻幽探秘。

金马仑花业的发迹,既有先天优良的条件,亦有后天创造的机缘。

老花农说,金马仑常年气候凉爽(大约18℃至20℃),又因靠近赤道,日长和夜长差异不大;两大因素,促使花农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早于1901年,前来高原发展的平原人,都在英国人的茶园打工,后来,越来越多平原人上山种菜养猪,求个三餐温饱。后来,2位来自怡保和吉隆坡的教徒,特意上山开辟微型花圃,种植宗教常用的海芋和菊花。直至1960年代,金马仑只有4户花农,其中2户便是上述教徒。

日本菊最大供应国

10年后,其中一位教徒花农转业,剩下一位,今天稳坐日本菊花入口商第一把交椅,供应世界级水平的菊花。

1980年代,金马仑花农冲破40户大关,鲜花主要销售到国内城市。虽然,种子、技术和设备,还不如顶尖花卉大国,但品质水平,特别是艳丽菊花,不输外国。

有麝自然香—金马仑的优质鲜花,很快获得国内外市场青睐。

过去,花农把花销去新加坡,再转香港。后来,航空公司高层建议花农:何不直销香港?我帮你们……直至1985年,花农创建直销香港的商机,3年后攻入日本市场,现在,逐渐取代荷兰,成为日本菊花进口的最大鲜花供应国。

听花农也是金马仑花业公会副主席的黄承毅娓娓道来,不禁钦佩:从微型花圃到小规模农场,到现代化大农场,花农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确保生产、加工和行销顺利进行。

他笑着说,“数十年来,经过一轮冲击,金马仑花业,在东南亚,甚至亚洲,已成为排名第一的鲜花出口国产地,并在全球排名第七位。在国家经济贡献上,金马仑花农贡献不小,花业不输油棕业,因为鲜花属于高单价产品,小规模的10亩生产,经济效益比油棕园高!”

菊花占销售榜第一

2013年,大马花卉销售榜上,菊花占67%,胡姬花占4.1%。难怪,在金马仑的花卉农场,映入眼帘的都是最受欢迎的菊花。

半个世纪以来,花农能力从种子、技术到设备,提升产出和品质。

“我觉得,技术上的提升,让花农一年可以种植生产三个季节,甚至,有人还供应了四季。花卉大国荷兰,在技术完全受掌控下,做到一年七季!虽然,我也正在提升技术,也可以做到四季或五季,但这很赶。”黄承毅透露。

一般来说,菊花的生长期为3个月,并且日短夜长就开花。让菊花生长至一个高度,7至8周后便开花,开花期便可计算出来。那么,消费者才不会投诉:你的菊花,大年初一已凋谢!

“晚上,我们用LED照明,就是不要这么快开花。”原来,这就是造就晚间宇宙太空馆异象的原因。

出口国外需取得认证

2007年,黄承毅成功帮助工厂拿到检疫的认证,顾客对他的花卉品质,更具信心。

目前,农产品(花卉、蔬菜)如果要出口至新加坡和香港以外的地方,必须获得政府的出口证书、3P标签及大马检疫及检验服务单位的出口证。

“做出口,工厂的所有设备都要密封,不能发生第二次感染,虫害方面,进口国要求一定的检疫规格,出口的花卉,在外国会抽样检疫。若在当地国家,检验出昆虫,不管益虫或害虫,一样不过关 ,必须送去消毒或者毁掉。”

由于花卉非供食用,花农会喷射较多农药,以确保没有害虫,加上花农管理做得较好,虫害问题减少;但有些时节,因为天气恶劣,农人无法控制虫害,若空运国外,退货两次,花农就要赔钱。

丢包菜事件后改种花

丢包菜事件,让黄承毅的父亲,决定去种花。

“起初,父亲先尝试种胡姬花。大约1990年代,我还是中学生时,父亲从小量种植,扩展到外销菊花出国;花业,变成主要业务。”

把家业传承给儿子后,黄爸爸又将心思放在栽培种植文心兰(胡姬花的一种),两父子更考虑将胡姬花生产发扬光大。

“本来,父亲放弃胡姬花,因为没有掌握很好的技术,无法和台湾竞争。近来,山下行家不断鼓励:胡姬花有前景,你们高原又适合种胡姬花。”

仔细再想,菊花靠的是量,受到外汇冲击,这个出口行业就不好做了。胡姬花,占地小,单价又比菊花高,加上大马没有四季,可以供应一整年的胡姬花,这是最好的优势。反正,父亲已有种植基础,只要继续钻研技术即可。“

在平原,娇贵的主角花蝴蝶兰,还要吹冷气;种在金马仑,可以节省冷气电力。不过,黄承毅决定专攻配角花。主角会换,配角花,永远不会过时。

农二代用科技转型

黄承毅家族的花业,不只有农场种植花卉,并且还有综合花卉工厂,负责加工包装鲜花,

36岁的黄承毅披露,“金马仑大约有五六间综合花卉工厂。从我父亲开始,已在做包装出口,现在由我来提升而已,主力还是外销日本。”

过往的案列显示:传统的管理方式,10英亩园地会很成功,250英亩很少成功,500英亩均失败收场。传统花业,不经历现代化转型,很难在国际市场竞争。

不少农二代,善用科技和电子设备,进行现代管理,包括串联上、中、下游产业链,结合市场供求,调节生产数量、质量和品种,提升农业良率,完成外国订单要求。

短短3年,黄承毅完善从园地到工厂的标准作业流程,他说:“建立了一个工作制度和流程,那么管理人便不需每天到场,大家会跟随制度运转。”

多管齐下治虫害

造访花卉农场,可惜不是鲜花盛开时节,园地没有震撼的惊人花海。

“今天,还是要人工插苗。插苗两周后,才移植到现在的园地。”他笑说:“聘请外劳不容易,但本地原住民劳工,不容易管理,因为他们天生随性,从来没被人逼过,性子一来就不上班。”

花卉农场,最棘手的问题,还是虫害。

“虫害,可直接用农药解决,也可以用益虫解决,甚至,可以尝试用轮耕方法来解决。治标的方法已经有了,就看农民怎么决定。治本,还是要养好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把场景拉至花卉工厂,劳动力问题比较好解决,“我们引进机械代替劳力,像包装机械,便可减轻对劳力的压力。”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