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兹卡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全球抗兹卡

世卫表示,南美洲新生婴儿小头畸形症的案例激增,很可能是由病媒蚊传播的兹卡病毒造成。∕《路透社》
世卫表示,南美洲新生婴儿小头畸形症的案例激增,很可能是由病媒蚊传播的兹卡病毒造成。∕《路透社》

新加坡科研人员正专研让现有的一种诊断仪器也能测出兹卡病毒,以加强对于该病毒一旦在国内爆发的应对能力。



现有的诊断仪器(diagnostic test kit)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与陈笃生医院共同研发,在东南亚的医院中用于诊断骨痛热症及基孔贡雅症(chikungunya)病毒。

今日出刊的《联合早报》报导,科研局受询时透露,该局及陈笃生医院共有3名科学家,自去年10月起开始专研提升该诊断仪器的功能,以测出兹卡病毒(zika virus)。

诊断仪器包括一种存于小试管中的液体,该试管中存有能测出病毒的适当环境。进行病毒测试时,患者的血液样本在加入到试管里与液体融合后,试管会被放入一台测试仪器,以确认病患是否患上骨痛热症或基孔贡雅症。



科学家目前的研究旨在让检验器的液体也能辨认出兹卡病毒。

初步的研究结果预计本月底会揭晓。一旦成功,提升版的诊断仪器会在下个月底被派发给医院,为兹卡病毒可能在国内爆发的情况做好准备。

美国首例经由性交感染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2日确认在德州达拉斯发现首例境内感染病例。

CDC表示,该病患和一名感染兹卡病毒的患者发生性关系后染病,患者先前才从兹卡病毒疫区返美,但并未透露患者的名字、年龄和性别。

兹卡病毒可透过蚊虫和性交传播,CDC官员表示,戴保险套是防范任何经由性交传染疾病的最佳措施,还指目前在达拉斯尚未发现任何由蚊虫传播的兹卡病例。

这是首起在美国境内感染的病例,先前在休士顿和哈里斯的患者都是在出国返美后确认感染。

爱尔兰智利出现首起病例

全球关注兹卡病毒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成立兹卡病毒全球反应小组,但专家担心,目前已有30国陆续传出感染兹卡病毒的病例,除了大多数集中在南美洲,更担忧会在亚洲与非洲蔓延。

目前传出兹卡病例的地区,除了南美洲的25国,包括最严重的巴西,以及智利、哥伦比亚等国,另外如亚洲的泰国、印尼,非洲的维德角,欧洲的爱尔兰等,都传出兹卡病例;美国德州达拉斯更发现首例境内感染病例。

世卫表示,南美洲新生婴儿小头症的案例激增,很可能是由病媒蚊传播的兹卡病毒造成,并将此情况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大规模传播

兹卡病毒最早出现在1947年,在乌干达一只猕猴体内。隔年,出现在非洲黑斑蚊体内。

1952年,确认出现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类之中。

病毒1977年曾传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过后再传到法属玻利尼西亚和巴西等国。

专家推测,病毒在2014年世界杯期间,由当时的疫情高发区法属波利尼西亚的游客带到巴西,引发大规模传播。

感染后果症状

类型:黄病毒
媒介:黑斑蚊
潜伏期:不详
症状: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头痛(症状往往较轻,可持续2至7天),八成病患没有出现特别症状;孕妇只有受染首周做检测,才能准确检测出病毒。
感染后果:
孕妇会产下小头畸形症婴儿(小头症)。
病毒可能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资料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新传媒8频道》、台湾《苹果日报》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