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茲卡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全球抗茲卡

世衛表示,南美洲新生嬰兒小頭畸形症的案例激增,很可能是由病媒蚊傳播的茲卡病毒造成。∕《路透社》
世衛表示,南美洲新生嬰兒小頭畸形症的案例激增,很可能是由病媒蚊傳播的茲卡病毒造成。∕《路透社》

新加坡科研人員正專研讓現有的一種診斷儀器也能測出茲卡病毒,以加強對於該病毒一旦在國內爆發的應對能力。



現有的診斷儀器(diagnostic test kit)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與陳篤生醫院共同研發,在東南亞的醫院中用於診斷骨痛熱症及基孔貢雅症(chikungunya)病毒。

今日出刊的《聯合早報》報導,科研局受詢時透露,該局及陳篤生醫院共有3名科學家,自去年10月起開始專研提升該診斷儀器的功能,以測出茲卡病毒(zika virus)。

診斷儀器包括一種存於小試管中的液體,該試管中存有能測出病毒的適當環境。進行病毒測試時,患者的血液樣本在加入到試管裡與液體融合後,試管會被放入一台測試儀器,以確認病患是否患上骨痛熱症或基孔貢雅症。



科學家目前的研究旨在讓檢驗器的液體也能辨認出茲卡病毒。

初步的研究結果預計本月底會揭曉。一旦成功,提升版的診斷儀器會在下個月底被派發給醫院,為茲卡病毒可能在國內爆發的情況做好準備。

美國首例經由性交感染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2日確認在德州達拉斯發現首例境內感染病例。

CDC表示,該病患和一名感染茲卡病毒的患者發生性關係後染病,患者先前才從茲卡病毒疫區返美,但並未透露患者的名字、年齡和性別。

茲卡病毒可透過蚊蟲和性交傳播,CDC官員表示,戴保險套是防範任何經由性交傳染疾病的最佳措施,還指目前在達拉斯尚未發現任何由蚊蟲傳播的茲卡病例。

這是首起在美國境內感染的病例,先前在休士頓和哈里斯的患者都是在出國返美後確認感染。

愛爾蘭智利出現首起病例

全球關注茲卡病毒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成立茲卡病毒全球反應小組,但專家擔心,目前已有30國陸續傳出感染茲卡病毒的病例,除了大多數集中在南美洲,更擔憂會在亞洲與非洲蔓延。

目前傳出茲卡病例的地區,除了南美洲的25國,包括最嚴重的巴西,以及智利、哥倫比亞等國,另外如亞洲的泰國、印尼,非洲的維德角,歐洲的愛爾蘭等,都傳出茲卡病例;美國德州達拉斯更發現首例境內感染病例。

世衛表示,南美洲新生嬰兒小頭症的案例激增,很可能是由病媒蚊傳播的茲卡病毒造成,並將此情況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大規模傳播

茲卡病毒最早出現在1947年,在烏干達一隻獼猴體內。隔年,出現在非洲黑斑蚊體內。

1952年,確認出現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人類之中。

病毒1977年曾傳入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過後再傳到法屬玻利尼西亞和巴西等國。

專家推測,病毒在2014年世界盃期間,由當時的疫情高發區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遊客帶到巴西,引發大規模傳播。

感染後果症狀

類型:黃病毒
媒介:黑斑蚊
潛伏期:不詳
症狀: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頭痛(症狀往往較輕,可持續2至7天),八成病患沒有出現特別症狀;孕婦只有受染首周做檢測,才能準確檢測出病毒。
感染後果:
孕婦會產下小頭畸形症嬰兒(小頭症)。
病毒可能造成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併發症。

資料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新傳媒8頻道》、台灣《蘋果日報》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