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馬頭條】農耕光盤6小學見成效 草和菜,我會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今日北馬頭條】農耕光盤6小學見成效 草和菜,我會分!

學生們在菜園鋪上堆肥、澆水等,各司其職。
學生們在菜園鋪上堆肥、澆水等,各司其職。

報導:劉可欣
(檳城23日訊)看到自己栽種的菜長高,學生歡喜地笑了!



Happymove“農耕光盤”行動在檳州6所小學撒下的種子逐步見到成果。不少參與學生受訪者,都形容農耕光盤”活動很有趣,更有學生說,他每次上課都很開心。

參與“農耕”活動的公民一校四年級生呂敏兒說,每天到學校后,她都會去看一看所種的菜,期待蔬菜一天比一天長高。

“對農耕活動有興趣,平時看見婆婆種辣椒樹等,也會向對方請教。現在通過活動,我學習如何使用農耕工具、認識新的蔬菜種類,這些都讓我覺得很有趣。”



公民一校五年級生羅家鑫說,“農耕光盤”活動很有趣,他每次上課都很開心。

親身耕種更珍惜食物

他說,平時父親也有種一些花,公公婆婆也有種菜,他都會在一旁觀察。

“休息節時我都會去看一看農耕活動種的菜,菜長高時我都很高興。”

潁川小學六年級生許康男說,“農耕光盤”讓他更深入了解泥土、種子及植物等,因此他很喜歡這項活動。

“農耕光盤”行動從3月至5月在檳州6所小學進行,包括檳島的公民一校、潁川小學、中山小學,威省的文明小學、敬群小學及真光小學,讓孩子親身耕種,從而更珍惜食物。

6所小學中,潁川小學學生栽種的蕹菜及番薯葉已有收成,在校方協助下,已在本月18日(星期三)將把蕹菜及番薯葉採摘,聯同一些其他買來的蔬菜,一起烹煮。

公民一校方面,四五年級的20多名學生在沒有空間下,在籃球場一角,使用6個廢棄的抽屜作為底部,鋪上枯葉、枯枝、鮮草、廚余及泥土等,種下冬瓜、蔥和羊角豆等。

而中山小學,35名五年級的學生參與這項活動,種下苦瓜、羊角豆及蕹菜,其中蕹菜已收成。

27日起辦成果展

“農耕光盤”活動成果展將在本月27日至29日上午11時至下午5時,在南華醫院街的Inch Cafe 2樓進行,入場免費,歡迎公眾前往參觀。

策展人李嘉霓說,屆時將介紹“農耕光盤”活動在學校的進行過程,家長也可學習孩子們已學習過的相關知識,如認識泥土、認識種子等。

她說,屆時6所學校的參與學生也將在展覽中,負責導覽及分享他們的參與經驗。

光盤理念源自中國

“光盤行動,拒絕浪費”,是吉蘭丹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院長張偉慈,從中國帶回來的理念,並透過協辦單位Happymove好人好事網,在全國多所學校散播此信息。

“光盤行動,拒絕浪費”從2013年開始推行,2014年則進一步推展“農耕光盤”行動。

胡靜怡:家長也支持

胡靜怡說,“農耕光盤”活動主要是往學校丟一顆種子,讓學生去施肥。

“我們帶動學生認識這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往后學校要延續下去就更容易。”

至于是否在這3個月結束后,再延長3個月,她說,這些都需要看資源方面。

她說,這項活動也獲得一些家長的支持,尤其在威省的3間學校,都召集2到7位家長,可扮演一同帶動活動的角色。

“不過,一些學校,因為父母都需工作等因素,沒有辦法和孩子們一同來參與這項活動。”

她說,早前在吉隆坡舉辦這項活動時,確實曾有家長反映擔心孩子曬黑等,但校方依然大力支持這項活動,不因此打退堂鼓。

黃小珊:學生觀察後記錄

公民一校的“農耕光盤”活動負責人黃小珊說,孩子們除了在活動中接觸農耕,也從觀察、以文字及圖像記錄中,產生對大自然的興趣。

她說,習慣了使用有格子或線條的孩子們,拿到空白的記錄簿時,就可以在不受限的情況下,記錄自己的觀察。

“我告訴參與‘農耕’活動的學生,不是在和其他學校比名次,最重要是他們們要和菜園之間有生命的聯繫,因為只要用心照顧,植物就會茁壯成長。”

她說,公民一校的“農耕活動”是從零開始,連土地都不是原來的泥地,是需要另培植,因此土地也需要時間適應。”

公民一校環保學會負責老師林秀鍾說,孩子們走出教室,親自去摸泥土、堆肥,感受其溫度,也是很特別的體驗。

李倩照:農耕光盤一舉兩得

中山小學課外活動副校長李倩照說,當初校方讓“農耕光盤”活動在該校進行,“一舉兩得”,主要是希望配合檳州政府舉辦的綠色學校競賽,同時讓學生體驗農作物是多么辛苦才收成,從而養成不浪費食物的習慣。

他說,學生們在校方、校工及家長的配合下,設立菜園,也負責澆水工作。

李倩照說,參與這項活動時,學生觀察菜園的環節中,增進對科學知識的了解,也養成光盤習慣。

他說,在這項活動結束后,菜園將繼續進行,也可再種其他種類的蔬菜。

看到昆蟲不再喊打

潁川小學“農耕光盤”活動負責人胡靜怡說,孩子們通過觀察,學習將事物串聯在一起。

“比如,從觀察葉子的形狀,了解什么昆蟲吃了葉子;看見種子發芽了,和泥土及昆蟲之間會有怎么樣的聯繫,孩子們都會觀察到。”

她認為這項有助于孩子們對大自然更了解,提高對外在事物的敏感度。

“或許孩子們平日都可通過圖片或文字接觸到珍惜食物的訊息,但卻感覺不到本身和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通過這項活動,他們親身去看、動手做及感受,就會更了解和食物之間的關係,能產生共鳴。”

她說,孩子們也能從活動了解和生物共存的重要性,而不是看到蝸牛或昆蟲,就嚷著要打死這些小生物。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