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纵贯线.巡按庙 小庙办大事 集资成就国际研讨会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北马纵贯线.巡按庙 小庙办大事 集资成就国际研讨会

巡按庙虽然不是富丽堂皇的庙宇,内部却有很强的凝聚力。
巡按庙虽然不是富丽堂皇的庙宇,内部却有很强的凝聚力。

报导:蔡爱卿
霹雳冷巡按庙是承办第二届国际孙佘池三王府文化联谊研讨会的王爷庙。为了筹集联谊研讨会的经费,这座小庙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用分期集资的方式筹款,由理事及会员每月捐一点钱,最后筹到了足够的数目。



巡按庙并没有富丽堂皇的庙宇,只能说是一间小庙,其内部却有很强的凝聚力。没有强大的财力,他们就用聚沙成塔的方式,筹钱举办一场国际性的活动。而这已是他们第二次使用这种方法办大事,第一次是在十多年前,当该庙计划搬迁重建时。

该庙理事会主席尤源隆受访时说,2002年巡按庙所在地段迎来发展,必须暂时迁移别处。虽然发展商在原地赔偿一座简单建筑物给他们,但理事会还是必须拿出一笔钱来重建庙宇。

他说,当时他们就是采用分期集资的方式来筹款。他们并没有对外募捐,而是由理事及会员们,以自己的能力每月捐一点钱,数目从数十到数百不等。每个人所捐的数目都会记录在集资图表上。



他说,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大家终于有了一笔可以用来建庙和购买各种设施的钱。而今十多年后,他们再度使用同样的方法来举办一场国际性的王爷文化联谊会。

询及为何不像大多数庙宇那样,在需要经费时向商家或富裕人士征求,原来这与巡按庙约30年前的一段往事有关。

只接受相同理念者

尤源隆说,该庙原本是一间住家神坛,由已故老坛主谢辰典打理。由于三王府大人非常灵验,香火鼎盛,也越来越多人前来帮忙。当中有一些人提出要购买一间屋子来扩展坛务,先由有钱的人出钱买下,再由十多位坛员以每月分期付款方式还清欠款。

他说,当时老坛主与他都反对这项建议,因为新地点位于三王府大人管辖的西日落洞范围外,神明不愿意搬迁。可惜反对的人力量单薄,神坛最后还是搬走了。

他说,后来老坛主以三王府大人香炉中的香火重新安炉,继续在西日落洞区供奉三位王爷。

自那时起,他们对理事及会员就有严格要求,只接受有相同理念者参与庙务。而且每次举办活动需用钱时,就大家一起分期集资,不再只向几个有钱人筹款,以免再被外人插手庙务。

起乩求字三位王爷不请自来

巡按庙拥有47年的历史,其起源是来自大路后一班年轻人。在1960年代,大路后有一班年轻人在工余时间,很喜欢请神起乩求字,三位王爷神明,就是在一次请乩时不请自来。

巡按庙现任主席尤源隆是见证巡按庙从无到有的重要人物。他与已故老坛主谢辰典,当年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提起往事时,尤源隆说,他与谢辰典是好朋友,后者当年是在一家叫铭记的铅桶厂工作,而他则在另一家公司从事文职。当时的铅桶厂在工人下班后依然可以自由进出,于是那里成为一班年轻人工余聚会的地点。

他说,那时他们最喜欢做的事之一,就是请神求字。厂里供奉了关帝圣君,而他们之中有一人是乩童,大家常常在晚间请神明降临。不过有一次他们请来的神明却不是关帝圣君,而是孙佘池三位王爷的其中一位。

“此后我们多次恭请王爷降临,也渐渐了解了王爷信仰与其价值。后来我们还在神台的竹筒中发现一支非常老旧的令旗,上面的字迹已被熏黑至无法辨识。经神明指示,才知道这是早年先人南来时从中国带过来的三王府大人令旗,收藏在神台竹筒中已经很多年了。”

他说,谢辰典对神明很虔诚,他首先建议要为三王府大人安炉及设立神坛 ,并得到大家同意。于是最早的三王府大人神坛就被这班年轻人设立在铅桶厂内。

王琛发:王爷多数真有其人

道教学院院长王琛发博士说,目前散布在全马各地的王爷信仰,早年源自中国闽南各村镇。先辈之所以带同王爷香火到南洋,是因为他们继承了祖辈以来的王爷信仰印象,希望王爷能保佑子孙在新家园开枝散叶。

他说,受信徒供奉的王爷多数真有其人,被闽南泉漳两地的村落视为祖辈中出类拔萃,而且是正直忠勇之人。人们相信他们死后得授代天巡狩之职,能够驱邪除魔,保境安民。

他说,而虽然王爷信仰源自中国,落地南洋之后已根据不同地的社会文化脉络发生演变,与原乡王爷信仰有了差别。各地王爷庙皆承载着以闽南地方色彩的华夏文化,维系民族价值观,也集中表达当地华人社会继续存在。

出书记录发展史

配合举办第二届国际孙佘池三王府文化联谊研讨会,巡按庙出版一本记录其发展史的书。作为这本书的主要资料提供者,尤源隆希望将前人创庙的艰辛记录下来,供后人有迹可循。

在老坛主逝世后,现年71岁的尤源隆就是唯一在世的最早创庙人,这本书可说是一本口述历史,他也声明书中所记录的事都是确实发生过,绝无虚假或主观虚构。这本书目前可在巡按庙以乐捐方式索取。

他在书中提到,今日的巡按庙在四十多年前创立初期,原来叫荫坛,而这名字也是神明取的。因为大家在铅桶厂内设立神坛后,都觉得缺少了一个名字,于是请示神明。

他说,当时神明指神坛前面有棵大树,他们是在树荫之下设神坛,于是取名“荫坛”。即使后来重新建庙,他们依然保留荫坛这名字,它不只记录了起源地的情况,也意味着王爷信仰有如大树般庇护着大家。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