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驶过印象

郭史光宏

文 文 文

郭史光宏:为什么要上学?

“老师的任务,是去启动学习进程,然后远离。”——美国外科医生约翰沃伦(John Warren)

一场疫情,就这样使学校毫无预警地关门停课,从三月假期一直停到年中假期。不知不觉,我们都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居家学习时光。这两个月,学生学得如何?老师教得如何?家长又过得如何?居家学习能取代到校上学吗?哪些部分可取代,哪些部分无可替代?上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首先,肯定不是知识的传授与灌输。

到校上学,课堂教学肯定会涉及知识,这毋庸置疑,但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为何这么说?居家学习期间,网络流量大增,各种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学视频、作业练习和线上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要想学,几乎都能在弹指间无缝连接,且无远弗届。关键只在于——你想不想学。

扎实的学习能力

既然如此,课堂教学就该是一扇窗,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教室走向世界。老师该做的,不是把一桶桶知识灌进学生的脑袋,而是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与热情。就像《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老师可以将最优质的材料带进教室,通过教学设计联接学习与生活,让学生感受学科魅力、体会学习乐趣。

当然,好奇与热情不是万灵丹。面对无边的网络世界,要能自如穿梭其间而左右逢源,除了好奇与热情,还需扎实的学习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困惑并提出问题吗?提出了问题,他们会利用工具搜集资料吗?搜集了资料,他们懂得鉴别其中真伪与优劣,进而理清脉络吗?理清了脉络,他们又能否进行统整并内化成自己的观点?这一切都攸关扎实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

小说家老舍曾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意思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持续成长。中国语言学家吕淑湘说的“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大可作为老舍先生那句话的延伸。老师要做的,就是善用那三分的课堂教学,发展思维层次、提升阅读素养、训练表达能力、培养学习习惯,为那七分的课外自主学习创设条件。

此外,课堂不该只是求取知识的地方,学校也是贩卖知识的所在。与居家学习相比,到校上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校有老师,有同学,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学校最珍贵的学习资源。不管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同学还是老师和家长,各种关系都值得用心经营。把每个人当作有机的生命体,去沟通、去了解,去关怀、去爱,这本身就是学习。

疫情终会过去

早在1996年,国际教科文组织(UNESCO)就已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学会学习(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放到今天,这四大支柱依旧不过时,仍然能给我们无限启发。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关系,进而让学生体验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这不正是教育的初衷吗?

疫情终会过去,学校终会复课。当学生和老师回到学校,重新步入教室,展开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习样貌会有所改变吗?我们能充分发挥到校上课的优势,进而促进居家学习的效率,让两者更好地相辅相成吗?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驶过印象

郭史光宏

相关文章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一趟不可思议的寻鸟之旅——读《青鸟》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小说可以不动声色,读者不能不知不觉——读《第十四条金鱼》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你可以接受课本剽窃抄袭吗?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课本中莫名奇妙的成长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匠人的心 专家的脑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阅读,给孩子一辈子的礼物——推荐马丽西亚第一本亲子共读入门指南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