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光宏:形成性,课堂评估的核心——读《学习评价7策略》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郭史光宏:形成性,课堂评估的核心——读《学习评价7策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课堂评价应该与选拔无关、与认证无关,因而不必对学生的学习作判断、下结论。更关键的是,用于对学生学习下结论甚至‘贴标签’的课堂评价,无助于学习的改进。课堂评价应当用于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进而为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提供依据。”——中国教育学者王少非

    自教育部宣布废除UPSR并强化课堂评估,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课堂评估公平吗?课堂评估能准确测出学生的能力吗?课堂评估的结果值得信赖吗?由此可见,大家都还在“考试”的框框里打转,视公平公正为评估的唯一标准。殊不知,这是错把“形成性评价”误认为“终结性评价”,用后者的标准来要求前者了。

    那么,什么是“终结性评价”?什么是“形成性评价”?两者又有何不同?

    根据《学习评价7策略》,终结性评价是:“为判定学生能力或课程效果提供证据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是:“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老师和学生用于收集证据,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信息。”简单来说,终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判定”,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UPSR、SPM和STPM等公共考试属于前者,课堂评估属于后者。


    对课堂评估来说,公平公正并非关键,能否有效促进学习才是重点。换句话说,课堂评估要做的不是证明学生学得多好或多糟,而是通过资料搜集来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简·查普伊斯(Jan Chappuis)认为,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我们使用的评价工具的种类,而是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能否利用所得到的信息。评估只是手段,学习才是目的。

    高效的课堂评估是怎样的?一、运用课堂讨论、课堂任务和家庭作业,来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理解状态,并采取行动来促进学习、纠正理解上的错误;二、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描述性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学习;三、发展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技能。

    从形成性的角度出发,课堂活动和家庭作业就不是为了完成而完成的例行公事,而是供学生反馈所学、让教师反思所教的自觉行为。学生透过活动和作业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透过活动和作业调整教学的策略。这其实就是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也是课堂评估的过程。通过课堂评估,师生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里,清楚自己现在在哪里,了解自己如何缩小目标与当下之间的差距。

    遵循“形成性”的概念,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反馈自然就需要是描述性的。具体来说,当学生交上一篇作文或解答一道数学题,如果教师能针对学习目标写下作文或解答具体达到了哪些标准、哪方面仍有所欠缺、可以如何进一步完善,那么学生就能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可行的努力方向。反之,仅就作业表现打分评级只能传递学生是否优秀的抽像信息,无法达到促进学习的形成性效果。

    此外,既然形成性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学习,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然应当参与到评估之中。正如查普伊斯所言,“不是反馈促进了学习,而是学生以行动对反馈做出回应促进了学习。”学生在评估过程的参与越多,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就越深,对学习状况的掌握也越清晰。至于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估之中,值得另写文章讨论,这里暂且略过。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总而言之,评估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跳脱“考试”的旧思维,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学习”之上。只有充分重视课堂评估的形成性,让其发挥促进学习的效果,才真正把握了课堂评估在教育改革中的意义与定位。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