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主题故事

居家办公

混合办公

疫情冲击

工作型态

文 文 文

◤主题故事◢心态ok 在哪上班都ok

因为疫情,全球历经一段不稳定的时期,世界各地的企业公司都被迫采纳全新的工作模式。随着平缓,强制令已经解除,然而这种远距工作模式仍在持续发酵,形成“”型态。

实体上班让员工有当面互动的机会,共事感也会减少公司对于人际管理的困难。

(Hybrid Work)其实就是结合“”和“实体到公司上班”,让员工能更弹性的安排工作时间和地点。简单来说,员工可以选择某些天,某些天进办公室和同事一起工作,拥有更多的工作自主权。

新的也衍伸出新现象与挑战,身为公司老板或主管,管理手法也需要酌情改变,以及做好准备,比如,如何沟通更有效率、如何做好人际管理、如何做出明确的工作规划等。但是,实际上要怎么做呢?

刘俊雄/工商心理师,专长是协助工商企业,打造适合的工作环境、跨文化交流与共事等;获得台湾东吴大学心理学硕士(工商心理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心理学学士;也是MBTI官方承认培训师和指导员。

工商心理师刘俊雄认为,在做准备之前,无论是掌业者或就业者,都需要了解到,是时代、社会形态下的产物,并非掌业者和就业者人为创造。

“因为发生疫情,为了防堵病毒肆虐,企业采取模式。疫情得到控制后,有的公司收回模式,恢复以往的上班工作模式。但是如同之前所说,是社会、环境自然促成,要把这已经产生的工作模式取消是不容易的。”

他个人觉得,与其拒绝,不如接纳且做适度调整、改变,来得更有效。而且在改变前,掌业者要懂得判断,哪些工作适合,哪些不适合?

“举例生产线工作,需要有人掌控物料、设备效率和安全管控,必须实地办公。相反,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工作,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办公。针对不同的工作属性和人员做调适,这是在做出改变之前要考量的。”

根据知名音响品牌Jabra公司在2022年做的一项研究显示,66%有权选择在哪里和何时工作的员工认为,是理想的工作方式。不过,真正且目前正在混合辨公的只占57%。

这项研究是该公司在六个主要国家调查2800名知识型员工所获得的数据,调查的对象包括:Z世代(18至25岁)、千禧世代(26至41岁)、X世代(42至57岁)及婴儿潮世代(58至65岁)。

刘俊雄希望把他所积累的经验与知识化为实践,通过培训更有效地帮助本地企业达到更好的发展。

权宜平衡勿产生攀比心

刘俊雄认为,随着疫情进入新工作时代第三年,掌业者和就业者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工作方式。面对这股未来趋势,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他提出以下的建议:

 1.员工之间分工要平衡

除非有员工强调说他要到公司上班,否则老板需要平衡员工之间的工作安排,不要让员工有恶性攀比性,觉得“为什么他可以,我却要到公司上班”,这种让员工觉得“老板偏心”的印象会让团队士气和效率受影响。

 2.天数要平衡

可以是三天、三天,或一周五个工作天的话,也要部分天数,部分天数到公司上班。不建议采用隔周轮班,因为在家工作以及在公司工作是两种不同的感觉,相隔一周回公司工作,会难以进入专注状态。为了减少员工在工作模式上的落差感,最好一周里即有,也有上班工作,同时建立员工“在公司能工作在家也能工作”的认知。

可以的话,每两周或一个月一次,让全体员工一起回到公司上班。当天除了工作,也可以安排聚餐活动等,让员工闲聊、交流,感受到大家一起上班的共同参与感和羁绊感,同侪关系得到维持。

 3.建立明确公司规格系统

在公司上班,若要安排、交接工作,走到对方办公桌就可以和上司、同事沟通或商量。一旦,员工一起工作的时间会错开,工作安排难免会受影响。

建议实施前先安排好公司规格系统。举例,若公司有三位经理、三位经理各有几位主管、主管又各有几位员工,如果要交代工作,经理告诉主管,主管告诉员工。一旦规格明确,工作事务就可以直接给指示,减少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

 4.KPI管理模式

建议采用KPI模式(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强调在时限内完成待办事项。举例,上司交任务给下属,设定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然后交接给公司即可,让下属自行规划工作。

疫情让就业者深层思考工作的意义,不少人因此转换工作跑道或离开现有的工作环境,造成“大辞职潮”。

负反馈变相逼走员工

已成职场常态,后疫情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该如何进行? 特别是留人才策略该如何调整,创造双赢模式?

对于70后、80后就业者来说,他们习惯上班工作这个工作模式,认为公司是工作的场所,家里是休息的地方,不会把这两个极端的地方摆列一起,因此会觉得,回家就是要休息,为什么还要工作?要工作就应该回公司。

相反,对于00后就业者,他们从小就接触网络,整个成长环境推崇自主性思维,做事会遵从“我的感受”、“我的感觉”,觉得感觉良好,就会跟从。遵从内心感受不是坏事,创新的想法就是这样而来,但它同时也带有风险,对于缺乏自律性的人只会带来差的效果。

其实留人才和反馈(feedback)有关连,反馈不只是言语上的建议,而是对方获得什么?反馈分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又分有实际反馈和精神反馈。

所谓实际反馈,指的是薪水、社会保险、升职、福利等,员工的付出得到相等或更多的回报。精神反馈是指满足感、愉悦感、羁绊,一个人在工作中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公司的价值,并且因此感到骄傲,这就是满足感。工作时感到开心,可能是工作气围良好、工作不会太压挤,这就是愉悦感。羁绊也就是归属感,员工在公司里感受到认同、安全、重视、有价值,自然就会建立归属感。

员工不想留在一家公司,很多时候是因为面临负反馈。负反馈指的是过于低薪,让人觉得付出没有得到相等回报,或被忽视。精神绑架也是一种负反馈,比如放工回到家接到公司的电邮变成还要继续工作、临下班前接到上司给的任务要加班处理但又没有加班费、过重的工作压力等。

就业市场已经发生变化,公司并不一定完全掌握留住人才的主动权。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一样重要,公司可以从正反馈和负反馈着手,给员工适当的正反馈,以及避免给员工过多的负反馈。

混合办公隐然成形,但仍不少员工觉得办公室才是最适合的工作地点。

居家作业最怕分心难专注

疫情转缓后,多数公司逐渐收回政策,恢复“坐在办公室”的工作指标。比如特斯拉(Tesla) 总执行长马斯克要员工返回办公室全职工作,不能继续,否则就离开公司。之前明明就能,为什么“坐在办公室”还是工作的指标?

是疫情后的产物,当时是为了保护大家不受病情感染,应运而生的一种疫情应对措施。随着疫情渐缓,职场不再强制要求,有的公司还让员工自己选择工作的方式。

据我了解,特斯拉要求员工回到公司上班,很大的原因在于担心员工养成习惯,一旦养成习惯后很难改过来。特斯拉以高效率著称,因此员工效率也是该企业看重的部分,他们采取这样的做法,极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有许多不必要的障碍会分散专注力,不像在公司可以100%专注工作。

其实也有公司让员工自行选择,或是上班工作。虽有选择权,但也有不少人选择回到办公室工作,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压力强大,因为社会文化会说“必须亲身到办公室里办公”,他们觉得如果不常现身办公室,工作前景就会受到影响。

会有这样的担心也是正常的,有句话说“工作是做给老板看的”,员工要在老板面前露面,表示“有做工”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如果你很认真做,但更喜欢,不妨和上司建议:“我很清楚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我效率也很好,不如给我一个目标,如果我能很好的完成,能不能让我?”把这可能性提出来,重点是要完成工作,让上司觉得哪怕你不在公司办公,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教育训练维持积极心态

成为必须,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公司应该给予员工怎样的教育训练来应对挑战?

我个人觉得,马来西亚实施的可能性是40%、其余60%是实地工作,因为我国很多行业都和生产线有关,这些都要实地工作、人员操作。与此同时,我国也有不少市场营销和交易,也能通过网络进行,虽然相比欧美国家,我国要实施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起步不错。

若未来上班工作被取代,成为主要的工作模式,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工作效率会受到波动影响。

首先,员工心态上可能无法分清楚公事和家事。在家里工作,想休息随时就可以休息;一些不太需要用脑的工作,可以一边做一边追剧,工作专注力受影响;家里若有小孩和长辈要照顾,孩子一哭,就要安抚,长辈有什么需要也要办妥,这些会让人注意力不集中。

第二,员工会严重缺失适当的社会交流和互动。导致员工之间的社交互动机会变少,大家都在各自的家里工作,长期下来感觉到自己在孤军作战,没有人可以一起商量,也没有人支持。

第三,员工认知失调。上班跟下班都在同一个场所,容易产生“自己现在到底是在家还是在办公室”的冲突、错乱感,进而产生不安感。

上述挑战可以透过教育训练扭转局势。在提供员工培训时,不要强调和上班工作不一样,减少员工的认知落差。另外,让共事感大大减少,公司可以不时举办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默契和感情、建立联系。

更多精彩:居家办公,別被“工作”绑架?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主题故事

居家办公

混合办公

疫情冲击

工作型态

相关文章

主题故事|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 创新古韻玩出新流行!

主题故事|古装复原百炼千锤 衣袂飘飘大唐风韵

主题故事|打破“阅读”刻板印象 小店赋书籍二次生命

主题故事|书店生意不易做 坚守阅读 旧书新灵魂

主题故事|坦然面对死別 知易行难

主题故事|死别 是心中无法触碰的痛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