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红蜻蜓

赖宇欣

马华儿童与少儿文学作家系列

黄敏敏

文 文 文

◤会员文:学习现场◢赖宇欣:打开任意门的故事人生

小时候听奶奶的故事和看三毛的小说长大,从小,她就开始写作投稿。这成为了后来步入作者之道的契机。在独中教学期间,她所写的儿童故事在教育学生上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离开教职后,她继续执笔书写她的故事,她的故事就像小时候一样,启发着下一代孩子。认为每一个人内心都有想说的故事,或许,你也不例外…

赖宇欣与小朋友合照

有没有想过,一段偶然听到的故事能被记得多久?还记得笔者小时候,因闷热天气和嗡嗡飞蚊而睡不着的许多个夜晚,外婆总会喃喃地说起“十兄弟”的故事。那是十八年前的事情,虽然故事的进展总会以外婆睡着而被迫告终,但“十兄弟”的故事,却从那时起悄悄地根植在了我的脑海。

本身是个爱听故事的人。她听过的故事,有的来自老师,有的来自书中,更多来自她的母亲、阿姨和舅舅。这些故事对宇欣而言就像任意门,让她透过不同的目光,去不曾去过的地方,了解她不曾知道的事。如今她长大了,成为了许多孩子们眼中很会说故事的大人。在创造小朋友手中一则又一则奇妙故事的同时,她也不吝分享自己的故事。于是,我们经常能在《绿频道》看见她的身影,看她分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故事。而在十多年前的某一天,她偶然发现了蕴藏在故事中的秘密……

1、奶奶的小小幸运“欣”

宇欣小时候和奶奶、父母同住。在她出世前,奶奶身体一直处于非常虚弱的状态。宇欣爸爸是奶奶家中唯一的儿子,与许多传统华人家庭一样,奶奶一直盼望他为家中诞下后代。于是,宇欣诞生了。作为爸爸第一个孩子,宇欣的出世让奶奶非常高兴。与此同时,奶奶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继续活了十五年。这是宇欣出生后,为自己撰写的第一则故事,充满了奇迹的色彩。

赖宇欣

宇欣从小喜欢阅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她最喜欢的作家是三毛。当时网络资讯不如现在发达,人们接触国外资讯的平台不多。三毛的作品讲述了她在撒哈拉等地游历与生活的经历,描写着充满异国风情的爱情故事,便是少年宇欣了解外面世界的通道。宇欣的少年读物以她母亲年轻时看过的书本和学报为主,当中也不乏许友彬老师早期的创作,以及好一些马华作家的作品,对她日后写作的文字表达,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此外,宇欣小时候还有个爱好——做剪报。每次读到好文章,她就会将它们从报章上剪下,贴在小本子上,方便日后阅读。

上了大学,宇欣开始看钟怡雯的散文,并观察她的写作风格;宇欣最初创作的文章类型,正是写实风的小品文。

2、遇见伯乐走进创作世界

宇欣14岁养成写作习惯,除了小学作文得奖的经验给予她信心,中学的周记写作也是另一个重要开端:当时教华文的林雄高老师,每周都会布置一篇不限内容的周记作业。宇欣说:“我小时候心里有很多感受,但都不敢表达出来。所以我就把这些感受,全部写进周记里。”因此,宇欣给林老师留下了“很敢写”的印象,进而推荐她参加比赛。按宇欣的说法,林老师甚至会以“半鼓励半强迫”的方式,让她将文章投稿到《中国报》。宇欣的母亲也十分了解女儿的写作天赋。每当她看见报章上有写作比赛的征稿启事,便会剪下并告知宇欣。

赖宇欣活动照

在宇欣的投稿生涯中,她最感谢的则是贵为伯乐的邓月璇老师。她说,邓老师是当时《中国报》小学生与青少年投稿园地的主编,几乎宇欣的每篇文稿都会被她通过。当时每个周三,宇欣与同学们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从老师提供的报章中,阅读宇欣投稿的文章。毫无意外,宇欣的文章都会被刊登,并且被配上许多好看的图片。

正是这些长辈的引导与鼓励,带她走进创作的世界。后来宇欣逐渐意识到,写作对她而言是很容易也很好玩的事情。17岁时,她开始利用投稿赚零用钱。中学毕业后,她也接受了《中国报》编辑的邀请,成为专栏特约作家。可以说,写作这件事对宇欣而言,从原来的作业,变成了爱好,甚至习惯。

3、故事中隐藏小秘密

本科毕业后,宇欣曾到广州进修硕士学位,回国后当起了独中老师。当时的她,总被委任教导所谓的“放牛班”,学生们除了不爱上课,还总是制造一堆纪律问题。宇欣身为班导,肩负起每天劝导他们向学的责任。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她既无法解决他们的纪律问题,更无法顺利教课,导致她身心俱疲。直到后来她发现了一个“秘密”:小朋友们爱听故事。

赖宇欣作品合照

为了听五分钟故事,这些小朋友愿意耐心听课半小时;甚至原本让她头痛了很久的纪律问题,也能通过说故事的方式解决:只要把道理植入故事,以故事作为媒介,效果绝对比说教一个小时有用。若日后有学生重犯某个错误,宇欣只要一提及故事人物的遭遇,他们便会马上醒悟。如此看来,比起说教,说故事更有效率。毕竟,没有人不爱听故事!而讲故事对宇欣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她可是在许多故事滋养下成长的孩子。这个偶然的发现,让宇欣的教师道路平坦、有趣了起来。

4、写作与教书乃鱼与熊掌

其实不仅能以讲的方式,她还能写,这是后来宇欣意识到的事。通过书面文字,她的故事可以传得更远。从那时起,写故事这件事在宇欣心中有了更大的意义,她也开始写故事给她的学生读。2011年,她赢得少年小说银奖,与出版社签约。然而斜杠生活不易:独中老师本就忙碌,加上身为“放牛班”班导,她下班后还得接听学生家长的电话,非常消耗精神,完全没有精力去实践写故事的愿望。于是在2015年,她狠下决心辞掉了九年的执教生涯,以三年为期,让自己将堆积在心里的故事写成书,三年后,再看是否要重新进入教育界。她坦承,她喜欢跟学生互动,但同时她很讨厌批改作文。看着宇欣欲哭无泪的表情,似乎唯有“很痛苦”方能表达她当初批改作文的感受。

赖宇欣与硕士班同学

三年后,似乎是因为心境有所改变,也可能习惯了轻松自在的状态,她无法再回到被学校时间表约束的生活。但基于现实的考量,她唯有“重操旧业”,从事起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兼职工作。她说她需要自由,因为她最喜欢的还是写作。现在,她偶尔会到全马各地的小学去给小朋友讲故事:写作和讲故事,都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情。

5、时间酝酿甜美果实

在宇欣看来,少儿文学的存在,是为了教小朋友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比如人际关系处理、沟通表达等等。由于读者是小朋友,因此它的故事必定比普通文学简单,不能写的东西很多,同时又得避免说教的出现。根据宇欣的经验,小朋友对说教非常敏感,因此在传达价值观上,非常依赖说故事的技巧。对于想要写故事的朋友,宇欣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要写的故事,但是,怎样才能把你心中的故事以文字呈现出来,让每个人都看得懂,那就得经过磨练。文笔的磨炼,也就需要多写,但在多写之前,必须多读、多看、多观察。这是一个很‘老’的方法,但它们却是实用的。”

赖宇欣与小外甥女合照

在创作少儿文学初期,宇欣会事先参考同行书写的题材,避免相似故事的出现。现在,她反而更专注于寻找能够提高本地少儿文学文学性的方法。问及宇欣写作灵感从何而来,她说,对常写作的人而言,灵感每天有,但如何将灵感的小火芯捉住,再将它燃烧成大大的篝火,继而煮出美味的“佳肴”,则非常需要经验的累计。“我一般靠观察,写作需要观察”她说。除了通过网络及访问收集写作需要的资料,她也喜欢到咖啡店去观察人们的一举一动。

十多年前的宇欣,可以为了写作,一天只睡五个小时:“我是一个很心急的人,一旦想要做好一样东西,真的是可以除了睡觉,不倒下就不停止,可以一直写!”说到这儿她笑了笑,继续道那也是之前的事情了。四十岁之后,她已无法像以前那样通宵写作,否则身体就会给予“警示”。但对于写作和讲故事,她有她坚持的理由:“我曾经的学生,如今很多都已经二、三十岁了,他们见到我还会跟我说的话就是:‘老师,我还记得你讲的故事!’我觉得这个就是做老师的乐趣。也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现在还是会不停地去学校给小朋友讲故事。”小朋友们记得她的故事,对她而言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因此,一段故事能被记得多久?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但你无法否认,记忆里总有那么一段童年听过的故事,它,呼之欲出。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红蜻蜓

赖宇欣

马华儿童与少儿文学作家系列

黄敏敏

相关文章

学习现场|杨志成:快乐阅读更胜获取知识

学习现场|爱薇:倾情守望儿童文学

◤学习现场◢萧丽芬:在嬉戏人生中自由创作

◤学习现场◢刘育龙从多个角度参与儿童文学

◤学习现场◢推动童诗的灵魂工程师 梁志庆用童心打造孩子的世界

◤学习现场◢谢智慧:惆怅若虫与飞翔蜻蜓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