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马澳教育,交融已久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DUN 新古毛 KUALA KUBU BHARU
    彭小桃
    凯鲁阿扎里
    饶可芯
    哈菲扎
    选民人数: 40,015

    胡逸山:马澳教育,交融已久

    上篇谈到本地与澳洲源远流长的双边关系,主要是要强调,这道关系可谓是本地与多个西方先进国家里最为密切的一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方面,澳洲早已成为本地学子到外国求学的可谓首选目的地之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早在上世纪中叶,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战火洗礼后,以前在国运最高潮时曾是“日不没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英国,已然沦为连食物都需要配给的一穷二白国度,对于治理各大小殖民地已然有心无力,再加上各地群起革命要推翻殖民统治的运动层出不穷,导致英殖民当局疲于奔命,觉得要花上大量人力物力来维持殖民统治,很不划算。所以当时英国政坛主流遂吹起一阵所谓的“改变之风”,要英国从大多数的殖民地撤走,让后者得以独立建国。

    但英殖民者虽不能谓有情有义,但也还是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的。他们深知这些即将或刚刚独立的(前)殖民地,大多数也还是发展中国度,甚至是最不发达国度,并没有太大的“本事”得以治国。尤其是在教育领域里,许多这些新兴国家甚至连像样的大学也没有,或只有一两间,远不足以应付当地的高等教育需求。

    所以,常“劳烦”其在远东的两个“同声同气”的兄弟国度的英国人,便再次打起了澳洲与纽西兰的主意,设计出一套把为这些在亚洲的其他前殖民地的学术精英学子们提供高等教育学习机会“外判”予澳纽的方案。这即为著名的哥伦坡奖学金计划,以当年制定该项计划的大会召开的城市(即斯里兰卡(时称锡兰)的首都)命名。

    密切合作关系


    哥伦坡奖学金对本地的许多学有所成的长辈来说,可谓是改变彼等命运的一颗救命稻草。因为有了该项奖学金,彼等得以有机会到澳洲与纽西兰学习更为先进的知识,过后回来得以更有效的贡献自己新兴的祖国。前述的澳洲现任外交部长黄英贤的父亲当年就是获得哥伦坡奖学金到澳洲修读建筑学,回来沙巴后,成为首几位沙巴本地建筑师之一。已故砂劳越州元首泰益、沙巴前首席部长百林,还有联邦前能源、电讯及邮政部长廖莫宜等多位政经精英,都是当年的哥伦坡奖学金得主,到澳纽读过大学。

    笔者家里也有着好几位叔叔与姑姑是哥伦坡奖学金得主,现都分布到世界各地事业有成,其中在纽西兰首屈一指的奥塔哥大学毕业的叔叔胡祖协教授,更曾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主任。

    近年来,澳洲因为高等教育经费的削减,许多大学更是勇敢地走出去,与本地的许多私立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五花八门的所谓双联课程,从以前的在本地先读一两年再到澳洲读完最后两三年以获得有关学位,发展到当下可在本地读上三四年再到澳洲读完最后一年,甚至完全无须到澳洲读,即可获得澳洲的大学学位,俨然已是非常成熟的教育交融模式,由此可见本地与澳洲在教育方面的密切合作关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