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会员专区

会员文

新村时光之旅

文 文 文

会员文:新村时光之旅(第7篇)|经历港主时代.英军辟集中营 避兰东新村 原名郑厝港

地点:柔佛避兰东新村(Kampung Baru Plentong)

避兰东华人新村(Kampung Baru Plentong)占地90英亩的土地,面积虽小,却是位于柔佛州新山东北区内一个富有传奇性的新村。

1941年日本煌军入侵我国,避兰东也被无情战火蹂躏,经历了3年零8个月,日军投降后,引发另一波由抗日军延伸至反殖民运动,重获管理权的英国殖民政府为对付马共,在1948年施行紧急法令。

在紧急法下,全国50万名华人一并被迫迁入已设定的480个集中营,进行管制活动。这些被规划的集中营,后来渐渐成为一个崭新的华人新村特有面貌。

避兰东华人新村也因此孕育而生,原先只不过是300人的小村庄,随着人口大迁移行动,获得倍增至千余人的华人新村。


避兰东前村长刘强盛及村长黄南喜接受《中国报》访问时,展示避兰东村委会在2011年2月17日出版的《避兰东华人新村地方志》,向记者娓娓道出避兰东新村这段历史。

黄南喜指出,《避兰东华人新村地方志》是由文字工作者洪来福编写。

他说,根据该书指出,避兰东华人新村,原名郑厝港,这里拥有百年历史古庙、一所华小和义山,各宗教场所即万福庙老庙、金英坛、圣若瑟天主教堂、迦拿基督教堂、清真寺、兴都庙(吗哂旧路)、宗教小学、卫生局迷你诊所、警局及宿舍,尽显新村特色。

Kampung Baru Plentong
早期避兰东新村各族村民都参与守夜的睦邻活动。

“避兰东新村并非仅是一个集中营演变成新村如此简单,它还包含了特有的港主制度,经历战火洗礼、地方议会时代。”

“据了解,港主时代避兰东新村是由一个姓郑人所管理的“港脚”,故称为“郑厝港”。”

他说,避兰东村民的生活,初期以种植黄梨与割胶为主,随着胶价掉入谷底,胶园纷纷改种油棕树。

“避兰东新村除了一小部分小园主外,年轻一辈大都散居于国内外,还有部分仍在新山或到邻近的新加坡打工找生活,也因着这个因素,人口渐渐在老化,将会是避兰东新村未来需要克服的问题。”

Kampung Baru Plentong
避兰东新村年轻纷纷出外或越堤找生活,人口渐渐在老化。

沿河而建 饱受水灾困扰

黄南喜指出,避兰东华人新村是巴西古当国会选区最大,以及最多华人的新村。

他说,避兰东华人新村,村民以客家人占大多数,村民普遍说客家话为主,这些客家人之前分布在避兰东东山园与乌鲁地南万孚一带,在1948年紧急法令后迫迁而来。

“新村里的青年男女均富有表演艺术及运动才华,过去也曾拥有过文化团体如戏剧、舞蹈班、及制服团体,比如红十字会救伤队、都是区内青年男女所热爱的团体,后来因着人手流失及热忱消退后宣告解散。”

他也指出,沿河而建的避兰东新村,长期以来就受到水灾所困扰,村内南边是两条河的汇聚处,水灾早在60年已经相继发生,尤其是2000年之后,大水越淹越高,困扰着村民安定的生活。

“后来经过马华柔佛再也区前州议员拿督陈书北和其团队的努力,成功将突发水灾发生率减低。”

见证先辈披荆斩棘
万福庙具百年历史

避兰东新村村民刘强盛指出,避兰东新村百年老庙──万福庙,超过一个世纪在地不佬海峡的河畔守护着避兰东华人新村,见证先辈披荆斩棘的经历。

他说,庙内善信供奉康王大帝、华光大帝、天后圣母及关帝等多尊神明。

“据我了解,万福庙建在河旁,庙口向河,庙旁的河岸有个船运码头,早年村民从事载货苦力、割胶工人或炸石厂员工,平日都在河边洗衣、冲凉,孩童则在河里畅游戏水。”

Kampung Baru Plentong
刘南盛(左起)、黄南喜及蔡晓慧,一起分享《避兰东华人新村地方志》历史故事。

他说,万福庙于1994年正式获得社团注册局登记,成立理事会。

“但占地半英亩的万福庙从未有一纸地契,直到2012年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到访该村,时任柔佛州务大臣华人特别事务官拿督陈书北以及丹斯里刘启盛向首相提呈备忘录申请庙地,最终获批庙地及地契。”

Kampung Baru Plentong
刘南盛(左起)及黄南喜,分享避兰东万福庙历史。

刘强盛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万福庙曾遭逢大大小小的水劫,印象最深刻是在2001年发生,水淹深度高达10尺,神龛及神像无一幸免全被浸泡在水中。

“2006年再次发生南马大水灾,有了上一轮的教训,神龛及神像一律垫高,才不受影响。”

英军禁供粮马共
实施“大锅饭”制

避兰东新村老村民杨忠道(78岁)指出,1955年英政府实行“大锅饭”制,确保村民不会支助马共。

杨忠道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据他小时候的印象,当时村民不可买米,而每家只被分配到一张米牌卡。

“当时我年纪约10岁左右,我们拿了卡,就去指定的地点拿饭。”

他说,所有村民在吃了4年大锅饭后,才结束这段辛苦经历。

他也说,当时的新村出入都要经过保安检查。

“这里有几个门出入,保安在检查后,确保我们没带违规的东西后,才会放行,让我们出去。”

黄南喜也补充,据地方志资料显示,60年代,英殖民政府为了截断马共粮食供应链,而实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50万华人大迁移行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散居在森林边缘的华人迁入以铁蒺藜仓促建成的村落,“新村”由此诞生。

新村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在60年前成立之初,它原是英殖民政府用来隔离华人的临时“集中营”,当年全国的“集中营”多达450个,里头住着被逼迁的50万华人,“新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活遗产”。

建集华小由亚答屋变规模学府

位于避兰东新村内的建集华小,在1918年创立,已经有106年历史,从一开始小亚答屋的私塾,发展成今日占地2.2英亩的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新山东北区附近花园住宅区。

黄南喜指出,根据《避兰东华人新村地方志》的记载,“建集”名称的来由,其实是跟教育家陈嘉庚有关,一开始校名叫“公立建集学校”,因陈嘉庚是福建人,曾在中国福建创办集美学校,故取名建集。\

Kampung Baru Plentong
位于避兰东新村内的建集华小,旧时候是一间小亚答屋的私塾。

“在1953年,教育局一度有意将“建集”易名为“避兰东”,时任学校董事长的杨立元和村长刘赞源认为校名是先辈所立,不适合更改,因此便保留下来。”

他也补充,避兰东新村内除了万福庙,也有迦拿基督教会、天主教圣诺瑟堂、避兰东清真寺、避兰东兴都庙。

“此外,这里也有小型赛车场,村委会也曾举办过越野摩哆车比赛、国际越野脚车赛。”

记录义山资料 寻找后人

避兰东新村村委会秘书兼避兰东新村华人义山秘书蔡晓慧指出,避兰东新村华人义山超过60年历史,早在1968年被列入宪报中之前,已有华裔先辈们安葬在此。

蔡晓慧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避兰东新村华人义山共有5.1英亩,约有338个华人坟墓,墓碑都有后人在打理,目前还未被封山,安葬的都是避兰东人。

她指出,其中一个比较古老的墓碑立于1961年,还有一些更早的墓碑未被发现。

“这些义山早前很多是没有记录,后来开始做记录,也在开始收集这些墓碑后人的资料,目前还有70多个墓碑还未找到后人,希望找到后,方便联络。”

她说,目前这个义山的美化工作已经完成,让义山环境更整洁美观。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会员专区

会员文

新村时光之旅

相关文章

甄子曰专栏:安华哪会静静|会员文

会员文:体坛视野|羽总只招收16岁以上球员 何克望:俱乐部有能力填补空档

会员文:就是娱|颜值太低惨遭影剧学院淘汰 “最丑童星”女大十八变

会员文|洪伟翔:雪糕有不含棕油标签也要被罚?

会员文|戴志强:民政党没有了的啦

会员文:新村时光之旅(完结篇)|日军屠村杀了368人 双溪镭新村 淡淡哀愁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