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513事件50周年

文 文 文

半个世纪的悲情(第2篇) 赖观福:勿让悲剧重演 拒绝种族宗教煽动

 “513事件”距今已有50周年,对曾经历此流血事件,或在雪兰莪与吉隆坡以外地区,见证此事件的长辈,他们不会忘记1969年5月13日那一晚的冲突、烧车、烧商店、烧屋情景。

 对不少长辈而言,这是一段不好的回忆,但是,那确实发生在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社会;513事件后的数十年,不少社会学者与文史工作者,致力研究与撰述此事件,希望能为下一代留下官方以外的史实。

国内文史工作者赖观福博士强调,政府与人民须拒绝政客藉种族与宗教课题,煽动情绪,阻止种族与宗教课题被操纵,以及让各族人民自小感受到受尊重及受到公平对待,才能避免类似“513事件”的冲突重演。

 他说,马来西亚新生代都希望,各族的权利与价值观都受到尊重。

 他说,513事件发生时,他身在吉隆坡,能感受到这起流血事件造成的紧张气氛。


 他说,513事件后,政客为了本身的政治利益,利用种族与宗教课题,煽动情绪,以达到本身的政治目的。

 赖观福接受《中国报》专访时,针对新政府在之际,所应扮演的角色问题,这么指出。

赖观福在《回首历史往事》中的多篇文章中,论述513事件。
赖观福在《回首历史往事》中的多篇文章中,论述513事件。

 “这是全民必须抗拒的。新政府不能让种族言论藉机发挥,尤其是具极端主义成分的集会或游行,应被阻止。”

 他说,513事件50年后的今天,人民应向前看,尤其是不能让种族与宗教课题被操纵,甚至像野火般焚烧这个充满多元色彩的国家。

 赖观福指出,要避免类似513事件重演,就得从教育着手,让新生代公民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

让人民感受公平对待

 他说,政府应从学校课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马来西亚公民,受到平等与公平的对待。

 “只有当人民从小就感受到他们被尊重、得到公平对待,就不会产生种族对立。”

 他忠告说,在多元种族社会,人民需有同舟共济的观念。

 “坐在同一条船,却在船上打架,船会沉没。”

 赖观福强调,华人对马来人的宗教信仰要尊重,尤其是敏感的部分更要尊重。

 “华人的价值观是要求平等,在公民权利方面要受到尊重,华社希望在这一方面受到马来社群尊重。这是年轻一辈心里的愿望。”

 提到513事件后的教育政策时,赖观福指出,虽然我国已换政府,但是,教育领域的固打制仍没有改变,大学预料班的90:10固打,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是华人社会感到不满和失望的。”

暴徒在吉隆坡市区烧车焚店,政府为免事件扩大,宣布紧急状态,施行戒严。
暴徒在吉隆坡市区烧车焚店,政府为免事件扩大,宣布紧急状态,施行戒严。

事发当天 开车到隆被拦下

1969年5月13日,513事件发生时,赖观福34岁;那一天,他准备在次日(14日)为小儿子翰隆庆祝满月。

 13日下午5时左右,他从旧巴生路的友乃德花园住家,开车要到吉隆坡,当他把车子开到巴生路口时,看到许多人站在路旁议论纷纷,神情惊慌。

 “我把车子停在路旁,这时有一位好心人走过来,告诉我吉隆坡发生暴乱,叫我别去吉隆坡,于是我便转头回家,将消息告知家人,大家都感到意外。”

 他说,时任内政部长敦依斯迈在傍晚宣布“民主已经死亡,吉隆坡地区已经戒严,我们必须以严厉的手段对付骚乱分子”。

 赖观福说,为了求证,他转到澳洲电台的中文广播,主播人说吉隆坡发生了严重的种族暴乱,路上已有七八十辆汽车被烧毁,许多店铺遭人纵火燃烧。

 他说,其妻舅志刚,早上到吉隆坡访友,至深夜未归,大家都很担心,2天后才知悉妻舅是逃去警察局保命。

培才留才 国家才有未来

赖观福认为,铲除贪腐、肃清滥权官员、制定严明法律及培养与留住人才,配合绩效制,可以让新马来西亚有更美好的未来。

 他说,国家要进步,就必须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吸引人才回流,遗憾的是,我国因教育政策与固打制问题,无法留住人才,优秀的人才都到邻国或中国等国家就业。

 “除了华人,一部分马来人也被外国企业或机构聘用。。”

 他提到,在科技发达与资讯工艺年代,许多领域需要人才方能运作。

 “我国必须走向绩效制、留住人才,也要吸引人才回流,国家才有未来。”

 赖观福指出,国内同时存在强势与弱势的族群,弱势族群得到政府协助,是对的。

 他说,华人对政府通过慕达农业促进局与联邦土地发展局,协助农民和垦殖民,没有异议,因为华人社会认为英才应受到栽培,但华社对教育领域的固打制耿耿于怀。

出版史书 冀后辈汲取教训

《回首历史往事》结集成书后,赖观福正筹划在2020年出版另一本有关我国历史事件的书籍,以便下一代从过去的事件吸取教训,不再陷入类似513事件的灾难。

 “我会再出书,希望下一代有更好的明天,不会再陷入像513事件的灾难。”

 赖观福在2016年1月出版《回首历史往事》,其中两篇文章是有关513事件,即“513的暴乱”与“513前后的政局”。

 他在“513暴乱”的文中,引述1969年5月28日出版的《时代杂志》报导写道,官方发布的新闻指死亡人数约104人,但西方外交界的消息显示,死亡人数超过600人。

报导:和碧君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513事件50周年

相关文章

敦达因:仍有人搞煽动 忧新生代没汲取历史教训

未接解密“513事件”档案要求 慕尤丁:最重要以史为鉴

张国祥:“513”提醒国人 尊重伊斯兰、土著特权、王室主权

半个世纪的悲情(完结篇)谢诗坚:固打制应运而生 513是大马政治分水岭

半个世纪的悲情(第3篇) 柯嘉逊:吸取历史教训 谈513不应成禁忌

半个世纪的悲情(第1篇) 一场大选酿成种族流血 是谁触发513?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