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筷子

主题故事

文 文 文

◤主题故事◢挑拨夹拌尽是温柔

是日常生活里的常用餐具,不过,即使每天都在使用它,但你对又有多少认识呢?本篇以学者的浅析,让你了解与进食文化、儒家思想、饭桌礼仪的关系。

廖文辉博士/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系主任,中国厦门大学博士、马来亚大学硕士、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学士毕业;曾参与中国之《世界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撰写,研究兴趣是东南亚史和华侨华人。

根据人类的饮食习惯,可分为用手取食、用取食、用刀叉取食三种进食方式。用手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教导,自然会用手抓东西吃。刀叉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后才有的工具,把食物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用进食最早起源于中国商朝,至今至少持续了三千年,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

“不同的餐具使用,都和食材和饮食习惯有关系。在东南亚或马来人的饮食中,一般以生冷为主,即便是油炸食物,马来人也是放置待冷或微温时才食用,椰浆饭也是微温时食用,此时用手吃也没有问题。

筷子是以挑、拌、翻、拨等方法,把食物夹起来食用。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熟食文化,喜欢加过热的食物,趁热进餐的习惯。而且华人强调滚烫,从锅里取出来就要马上食用,根本不可能用手吃。马来人不吃粥,也不会煲粥,我吃过马来人煲的粥,米是米,水是水,不像中国的粥米粒和水交融为一体。

廖文辉说,吃热食不可能用手,所以需要简单的工具夹取,而且熟食易为夹取,不需要锋利的餐具,就孕育而生。促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的就是熟食烫手,同样的,刀叉也是。

西方多以刀叉叉住肉块、切割成小块,才入口。

“西方偏生食文化,早期以半生不熟、肉食为主,肉食必须要锋利的刀叉才能分解、切割食物,所以就有了西方人用刀叉,华人用的状况。食材和饮食习惯是餐具使用的关键因素,像东方和西方人都有喝汤的习惯,所以各自也都有汤匙或调羹。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如同青松鲜花,各有特色,都是凝结许多前人智慧,各自展现和表达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过,他个人认为,相对之下,使用比较文雅。

“使用刀叉不一样,它直接入侵食物主体,把食物切成小块,是一种侵犯性强烈的进食方法。

“使用是一种温和取用食物的方法,可挑、拨、夹、拌等,把食物夹起来放进嘴里。我们不用插鱼丸来吃,这是饭桌上的禁忌,因为这是直接侵犯到食物主体,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主客要融为一体,我觉得是最高的和谐文化的体现。根据人类的饮食习惯,可分为用手取食、用取食、用刀叉取食三种进食方式。用手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教导,自然会用手抓东西吃。刀叉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后才有的工具,把食物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用进食最早起源于中国商朝,至今至少持续了三千年,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

“不同的餐具使用,都和食材和饮食习惯有关系。在东南亚或马来人的饮食中,一般以生冷为主,即便是油炸食物,马来人也是放置待冷或微温时才食用,椰浆饭也是微温时食用,此时用手吃也没有问题。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熟食文化,喜欢加过热的食物,趁热进餐的习惯。而且华人强调滚烫,从锅里取出来就要马上食用,根本不可能用手吃。马来人不吃粥,也不会煲粥,我吃过马来人煲的粥,米是米,水是水,不像中国的粥米粒和水交融为一体。

廖文辉说,吃热食不可能用手,所以需要简单的工具夹取,而且熟食易为夹取,不需要锋利的餐具,就孕育而生。促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的就是熟食烫手,同样的,刀叉也是。

“西方偏生食文化,早期以半生不熟、肉食为主,肉食必须要锋利的刀叉才能分解、切割食物,所以就有了西方人用刀叉,华人用的状况。食材和饮食习惯是餐具使用的关键因素,像东方和西方人都有喝汤的习惯,所以各自也都有汤匙或调羹。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如同青松鲜花,各有特色,都是凝结许多前人智慧,各自展现和表达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过,他个人认为,相对之下,使用比较文雅。

“使用刀叉不一样,它直接入侵食物主体,把食物切成小块,是一种侵犯性强烈的进食方法。

“使用是一种温和取用食物的方法,可挑、拨、夹、拌等,把食物夹起来放进嘴里。我们不用插鱼丸来吃,这是饭桌上的禁忌,因为这是直接侵犯到食物主体,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主客要融为一体,我觉得是最高的和谐文化的体现。

日本人学会使用筷子后,还进行了创新,发明一次性使用“免洗筷”,在食店和外食中形成普遍使用。

不只是中国的东亚常见其踪迹

发源于中国,但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使用。世界各国以为日常餐具的,还有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这些国家都是“汉文化圈”,在历史上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廖文辉说,在古代,中国是地区强国,周边国家大多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以日本为例,日本从隋唐开始就频繁与中国交流,还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把很多中国文化带回日本,其中就包括

“中国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代表,日本、韩国、越南,包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文字使用、饮食、服装等,受到中国的影响。是其中一个,但因为国别、区域的不同,传入各国不表示原搬照抄,而会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和需求调整。”

比如,上部手握的地方是方柱,下部夹菜的地方是圆柱,来到日本就变了样。日本人的上粗下细,较短而尖,因为日本人喜爱吃鱼,尖头的方便扒开鱼肉和挑鱼刺;而且日本人自己吃自己桌上的,食物就摆在眼前,无需用长夹食物,不像中国人习惯围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要给坐在远处的人夹菜。

韩国也一样,呈扁平,这是因为旧时的韩国厨房没有吃饭的空间,所以习惯先把饭菜放到小桌子上,再整张桌子搬到客厅或房间用餐,用扁平的可防止滚动滑落。

传入东亚各国之后,在各自发展中融入在地文化,做出调整,最终形成各自的独特文化。但不管怎么调整,主要是形式包括做的材料在改变,不管如何,它还是。” 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以早期华人劳工移民后代为主体,基本上沿用中国的饮食习惯,没有太大变化。

一双小小的筷子中,浓缩了文化习俗和人事伦理。

不只是餐具蕴含文化人事伦理

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备的餐具,也是充满文化习俗符号。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说过这些,不能插在饭碗里,那是祭祀亡者的用法;或是不要敲碗,以后会变乞丐;或是一双不能颜色不同,否则会家庭不和睦;又或是女子手持末端越近,就嫁得越远。

另一方面,在亲友婚嫁喜庆之时,有些人会送新人一双,寓意成双成对,也藉助谐音祝快生贵子;也有的人送小孩,寓意快高长大──已经不只是一种餐具,它已经融入了生活里。

廖文辉说,许多使用的禁忌和规矩,其实背后蕴含饭桌礼仪。“吃饭要有懂饭桌上的礼仪,比如插在饭碗里,这是很难看的动作,但是直接说教,可能不见得有效,于是结合传统习俗,插在饭里就像插香拜祭亡者,这才会让人心生害怕,就有了所谓的禁忌。”

“拿敲碗也是没有礼貌的行为,但要如何阻止你这样做?就说会变乞丐,没有人要当乞丐,于是你就怕了,不敢这样做了。这些禁忌和规矩不是迷信,而它们的出现主要是让人注意饭桌上的礼仪,以及正确、文雅使用

另外,也因为“民以食为天”,中华文化中“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吃的过程中,或商谈重要事情、或展现待人接物能力、家庭教养等。所以,饭桌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当一个人能独立进食时,就要开始培养相应的饭桌礼仪教育。

一双小小的中,浓缩了文化习俗和人事伦理;仔细想想,其实每天使用的里面,都有着做人做事的学问,绝不只是拿来吃饭的工具而已。

“其实每一个文化都有规矩,如此,西方刀叉的使用也是。西方使用刀叉也有礼仪,单单只是餐具摆设就是一个学问了,刀叉的摆放顺序是跟着上菜次序摆设,这是规矩,你乱搞的话就成了笑话。”

中国饮食文化是熟食文化,食物要加热,如汤面就需要借助筷子搅动食物,方便进食。

年轻人不懂使用家庭学校教育缺一不可

今天使用的和三千年前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经过演变发展,出现了有木、有竹、有金、有银,又有塑料等材料制作的。尽管日渐多样,但是它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的情况,以及一根动、一根不动的使用方法,始终未变。

然而,现今不少年轻人不懂得正确使用,有的以类似抓笔的错误姿势,有的觉得使用规定过于“繁文缛节”,拿不用这么认真,夹到食物即可。

“有些人会觉得是否正确使用不太重要,只要吃饭没问题就可以了,但不正确使用,可能会影响进食动作。其实使用的目的是能够取到食物,用夹、拨、挑等不同方法夹取不同食材;而且,拿太高或太低会不方便夹食物,这也牵涉到科学的杠杆原理,拿的位置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费力。”

“夹豆腐、鱼丸这类食物,持筷不正确或用蛮力,是夹不起来的,因为使用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固定,一根移动才能夹得稳,这是正确的使用方法,最好是懂得。

廖文辉说,正确使用是一套让人容易吃饭、方便饮食的方法。“拿不难,如果不会,就观察会的人怎么拿。其实这需要家庭和学校教导或鼓励,从小让孩子注意各种使用礼节,这是最有效的传承方法。

“父母的身教很重要,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跟着做。我虽然没有特地教我的孩子,但是日常生活里都有使用,孩子自然也跟着使用,偶尔碰到状况顺势机会教育,跟他们说注意要怎么拿,或是不可用敲碗这些礼仪。”

文化大部分体现于家庭饮食之中,该如何继承文化,父母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不过,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若学校老师也能适当加以引导,那么,才有机会养成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

更多精彩:太极阴阳协力 挟起千年文明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筷子

主题故事

相关文章

主题故事|人不可貌相 用独特魅力写自己的剧本

主题故事|改变观念走出舒适圈 健身小白练出别样人生

主题故事|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 创新古韻玩出新流行!

主题故事|古装复原百炼千锤 衣袂飘飘大唐风韵

主题故事|打破“阅读”刻板印象 小店赋书籍二次生命

主题故事|书店生意不易做 坚守阅读 旧书新灵魂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