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主题故事

何清园

老吉隆坡

木屋区

文 文 文

◤主题故事◢Made in何清园 高级如英伦

 50年代的吉隆坡没有高楼大厦,武吉免登金三角地带还是大片的。最多华人聚居的,龙蛇混杂,多为草根劳动阶层或摆档做小生意,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浓厚,街坊邻里间流传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这一期Like周刊请来两位老街坊冼伟国和谭荣楷来聊“旧事”,回忆半个世纪前的吉隆坡华人社区生活。

冼伟国(笔名冼星航)向老街坊采集资料和凭记忆,于2012年发表《学文》创刊号《何清园旧事》,画出1950年代何清园及周边的地图,可见当年木屋区生活气息浓厚、民生便利,是热闹的华人草根阶层社区。

冼伟国(笔名冼星航),语言学专业,文史工作者,曾在吉隆坡大学、新纪元学院、博拉特大学兼职任教。他1948年出生在彭亨州,约莫两岁搬来吉隆坡,最早印象住在火车铁路旁木板屋,一墙之隔是黄耀声开办的私塾,从小就听隔壁学生背诵“人之初,性本善……”。

彼时,父亲在谐街家具店打工,母亲在巴刹摆档卖鱼,周日没做工就会带他和妹妹们去半山芭合发、适菀吃点心,草根日子也过得快乐无忧。他小学念过州立华小和峇都律男校,中学读英校,中学毕业后在丽的呼声当广播人,对粤曲和粤语流行曲兴趣浓烈。小时候爸妈常带他去中华游艺场广州台看大戏,小孩入场免门票,他挤到前排去,看到一身白色唐装的吉隆坡大亨张郁才坐正中央听戏,面前小茶几上有茶水瓜子。

张郁才卒于1958年,10岁的冼伟国记得出殡当日场面浩大,对面小山坡(现为吉隆坡警察总部)上坐满民众,他爬上山坡凑热闹,看灵车和送殡大队从张郁才大宅(今时代广场)出发绕行吉隆坡。

点击看高清地图

他和爸爸曾有缘进入张郁才豪宅。那是张家找垫褥师傅冼永和上门服务,冼伟国当小助手帮忙,对双层洋楼和偌大花园留下深刻印象。他忆起一件趣事,当年父亲手艺了得,城中高级英国百货公司Robinson的洋人经理亲自来到找寻父亲洽谈合作,惊动邻居,误以为发生什么大事?父亲制作的垫褥被盖上made in England标章在百货公司里卖,谁想到售价不菲的上等垫褥原来是made in

何清园9楼下这间茶室的面档已有几十年历史,老味道不变。
冼伟国帮衬的荣记书报摊从1957年独立一直经营到今天。

山芭野林辟成

74岁的冼伟国至今仍住在16楼组屋,社区老街坊人情味浓厚,巿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很方便,舍不得搬走。他从2003年起开始收集的历史和访问老街坊,为2012年《学文》创刊号撰文《旧事》,以下部分文字摘自该文章。

新海天茶室旧店是何清园六间店唯一不曾拆除改建,店屋柱上有“民国二十一年何清园”几个字,現今“民国”二字已消失。

旧事》(文:冼星航)

故园风土,时移物易,一去不返,聊以文字,录存旧迹。

一百多年前,一带原为野林区,本地人俗称“山芭”。附近古路律(Jalan Pudu)一带开辟后被称为“半山芭”。
由汉都亚路(Jalan Hang Tuah,旧称邵律(Shaw Road)、陆佑路(Jalan Loke Yew)、辛炳路(Jalan San Peng)和富都路(Jalan Pudu,旧称古路律)环绕。“”其实是泛称,所谓的是指由“”、“海南园”、“新海南园”、“马来园”、“兰桂园”、“林志园”、“叶成园”、“精武园”、“西朗园”、“陈占梅园”等园口所组成的一大片。约在1910年,华人陆续前来一带搭建亚答板屋或白锌板屋,屋前屋后种植蔬果,俗称“菜园屋”。

五六十年代,何清园巴刹档口就摆在马路上和两旁,十分热闹。
何清园六间屋是1930年代建的地标,右边的“何清园时装批发城”则是现在的新地标。

六间店和北塞

何清,为一名英殖民政府工程承包商。1930年代,他将所购一片土地命名为“”,1932年建成一排六间双层店屋(俗称六间店),成为地标。何清的美轩茶室(后出售改名新海天茶室)是现存唯一旧店,店屋柱上有泥塑“民国二十一年”9个字,今“民国”二字已消失。

1960年代六间店从右至左依次为:东利酒庄、强记杂货店、保和堂药材店、毛记杂货店、元裕兴杂货店、新海天茶室。巴刹(从前写做“北塞”)设于六间店前方大空地上,有约百摊档包括鱼档、茶档、肉档。靠近何清大宅的摊档多售卖食物,如猪杂粥、猪肠粉、清汤粉、叻沙面、咸肉粽、蛳蚶炒粉、雪水档等。巴刹周边有中药店、缸瓦店、打面店、点心店、理发店、香烛店、洋服店、脚车店等。

何清园历经百年变迁,依然屹立原处的也许只有大树。
循人中学后面本是叫精武园的木屋区,地段属精武体育会所有,公寓亦叫精武阁。

老街坊生活记忆

林记柴厂

1970年代前,吉隆坡居民多用柴炭烹煮。早年有两间柴厂,位于邵律消防局后面的林记柴厂面积如足球场大,另一间林兴柴厂规模较小。

联胜堂武术团

早期人习武风气甚盛,一班著名武术教练云集联胜堂授徒传艺。联胜堂十大师傅之一陈林隐在武馆斜对面开设跌打馆。

私会党

昔日以私会党闻名,五六十年代华人私会党两大组织为“二和四”及“十八仔”,另有印度人私会党“386”。 1969年513时,一带大多平安无事,主因应是本地私会党所作贡献。

513之后,政府以取缔私会党为由,拆除木屋,强制住民迁出。大部分住民为政府安置于组屋居住,其他因各种原因另作安排。在环境骤变及政府严厉打击下,私会党组织瓦解冰消。

制衣厂和车衣妹

1980年代,约有百余间制衣厂,雇用车衣妹多达千人,因此当年有茶室十余间之多。1987年经济风暴发生后,不少制衣厂纷告歇业。拿督洪细弟与洪来喜兄弟打造下,崛起成为全马时装批发中心。2011年,黄严庆创办的“时装批发城”落成。

更多精彩:我在龙蛇混杂地长大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主题故事

何清园

老吉隆坡

木屋区

相关文章

主题故事|人不可貌相 用独特魅力写自己的剧本

主题故事|改变观念走出舒适圈 健身小白练出别样人生

主题故事|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 创新古韻玩出新流行!

主题故事|古装复原百炼千锤 衣袂飘飘大唐风韵

主题故事|打破“阅读”刻板印象 小店赋书籍二次生命

主题故事|书店生意不易做 坚守阅读 旧书新灵魂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