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教育

学习现场

课本里的马华作家

马华青年作家

文 文 文

◤学习现场◢郑羽伦:马华文学走向多元化之路 医疗药业里藏着诗人

“文学一定是只有一种定律吗?”对郑羽伦而言肯定不是的。他认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文学就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那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郑羽伦想起中学时期,他的一位老师说过,或许在生活当中,我们不会感受到文学的重要性,但当你真正需要他的时候,他是可以被召唤出来,赋予你美感,带来感召。这句话,郑羽伦一直记到现在……


冯伦曾在《理想丰满》当中写道:“我们要把理想和现实之间这座桥一段一段接起来,在每一段都给自己一点儿回馈,让自己可以享受一下这些许的成功。”当我们处在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思考关于面包与理想的抉择之时,或许我们早已在无形中失去了诸多炙热的机会。1993年出生于柔佛新山的郑羽伦,却是这么一位能够将理想与现实的天秤把握平衡,将自己的职场与文学生活,描绘得十分精彩的年轻作家。

或许我们难以想像,一位研修生物科技系,毕业后投身于医疗领域,任职于销售部的青年,竟能够写出“而纸飞机只是,只是从童话故事里的一页撕下,然后一声不响地,远走高飞。”(郑羽伦《乘纸飞机去旅行》)如此唯美的诗句。而此时的他,更是已经将数届的游川短诗奖、海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等收入囊中。对于郑羽伦来说,正是这种奔跑于理科与创作的反差历程,正是自己在构筑那座理想与现实的大桥之际,所收获的回馈,亦是推动自己持续走下去的动力。

“犹记得在大学的时候,自己投稿了不少新诗作品,大多都拿了奖。当时的得奖名单上,会在得奖者的姓名后面备注个别的大学与科系。而每当望向那页满是姓名的得奖名单,大家所属的科系大多都隶属于人文学科,看见自己的名字后面标着“拉曼大学生物科技系”,就显得特别奇葩,也特别好玩,这样开始让更多人注意到我。”

理科生走上文学路

早在大学决定研修生物科技系之前,郑羽伦早已与文学种下情缘。初中时期凭借自己优秀的散文作业得到了老师夸赞,使得他对于写作有了信心,至此也在心底埋下了创作的种子。之后的羽伦也不断参与校内的文学创作比赛,先后斩获不少名次。直到高中时期,羽伦发现自己更喜欢写诗,也更擅长写诗,于是决定将自己的精力都投身在新诗的创作,并开始阅读更多其他马华诗人的作品,再模仿,学习,创作。郑羽伦也指出,自己在中学时期也非常注重灵感,每当在睡觉之前,或看电视的时候,脑海里突然跳出来一段文字,便会马上将它记下,这给自己后来在创作诗歌方面带来了不少帮助。

“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思想很跳跃的人,我不喜欢被拘束,所以我会更喜欢诗歌,因为诗歌的形式题材自由,种类繁多,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者的想像力以及意象构筑能力。当然,诗歌会有那么多人不太喜欢,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很难读懂,但是我觉得这就是诗好玩的地方。因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与读者所理解到的或许会产生偏差,当这种碰撞产生时,就会产生各种层面的解读与想像。”

郑羽伦在中学毕业后,便与大多数人一样,开始思索自己未来升学的道路。兴许是自己天马行空,且不拘一格的思维,因此郑羽伦喜欢的东西非常之多,像是科学、电影、历史、体育,而不仅仅是文学。因此他坦言,自己虽然非常喜欢创作,但在中文系却不曾纳入到他升学的蓝图之中,他更偏向医学系以及生物科技系,但由于医学系的学杂费要求更高,因此最终郑羽伦还是研修了生物科技系。

纵使自己的专业与创作丝毫搭不上边,但步入大学的郑羽伦仍没有停止创作,大学时期反而是郑羽伦作品最为丰硕的时段。他回忆自己在金宝拉曼大学的时光,时常到图书馆内创作。他描述道:“学校的图书馆内有一处阅读空间,那里有一大片落地窗,落地窗外是一整片绿湖,每当刮了风,还能看见一些落叶缓缓从湖边的树上飘落,我很喜欢这样的环境,这能让我静下心来创作,窗外的风和雨是我的灵感源泉。”大学的生活与环境,深深影响着羽伦的创作心理,他想要将生活中的美好化为文字,以最唯美的方式示于众人。在大学这几年的汲汲创作之下,郑羽伦也达成了他人生的一大里程碑,即在大学时光出版一部自己的诗集——《如果时间尚未磨损》。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作品,其实我们更多时候是会嫌弃的,因为我们都一直在进步。但是这些我们“嫌弃”的作品,他并非是不好的作品,这是因为不同时段,我们的风格,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这便会影响我们的审美心理。因此,我才想要尽早在我大学之前,完成一部属于我自己的诗集,无论日后的我喜欢与否,那仍是属于我一段时期的回忆,一段时期的成果。”

文学与工作
前者是生活救赎

毕业后的郑羽伦首先找到了一间保险公司工作,当时的他需要长时间在办公室处理文书,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就如前文所说,羽伦是一位不喜欢被拘束的人,因此办公室的工作氛围自然不是他的理想生活。在苦思良久后,郑羽伦决定来到与其专业符合的医疗企业工作,于是便辗转到了联合药业,任职销售部人员。羽伦的工作内容主要与各大医院接洽,针对医院需求提供并售卖各色药物给他们。

谈及郑羽伦为何会选择目前这份工作的原因与契机之时,他坦言很大原因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说话,也很擅长沟通,自己在大学时期也加入过辩论队,学习到了不少沟通的技巧,来到这所企业工作,不仅也是回应了自己所选择研修的专业,在销售部也能最大发挥自己的沟通能力。

“这份工作虽然待遇满好,但当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举例来说,像是早年因为疫情以及锁国问题,药品的稀缺以及需求量不成正比,使得我在与其他医院沟通时产生了不少压力。但是只要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专注处理问题,其实每件事都能够迎刃而解。”

确实没有一个工作是不会遭遇问题的,因此郑羽伦也强调,社会与学校的生态是两回事,要能够在职场上生存,就要懂得解决问题。郑羽伦也坦言,自己在大学时期的辩论生涯,让自己学会了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这点也给予了他在职场上很大的帮助。

郑羽伦的积极心态也不仅仅体现于工作,更体现于创作。他表示自己不曾因为工作与创作性质上的不同而感到矛盾,文学与创作对于他来说,反倒是一种生活救赎。郑羽伦认为生活是需要美感的,在忙碌奔波一天之后,我们总要给自己一些时间,让自己放松下来,而一切美好的事物,无论是一幅画,一束花,还是一首诗,都能够让我们暂时远离繁杂的工作生活。因此,每当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羽伦都会到一间谧静的咖啡馆,来上一杯咖啡,静静地阅读,或者望着街道的人事物,留下此时此刻的诗句。

作品与读者
产生共鸣带来感召

提及郑羽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他首先想到了《嘛嘛克》。嘛嘛克其实是“mamak”一词的音译,说到“mamak”绝对是许多大马人的集体回忆。郑羽伦披露这首《嘛嘛克》是自己在台南外出所作。在异国他乡的郑羽伦,满怀着对家乡“mamak”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诗。其中一句“十一月,没有什么比暖冬更冷。嘛嘛克成为一种即将失而复得的渴望。Maggi goreng、Telur Mata、煎饼、炸鸡、足球与蟑螂。”以十分简练却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了一名游子对于“mamak”的印象与思念。郑羽伦之所以如此喜欢这部作品,是因为每当有朋友读到他的这首诗,都纷纷表示这首诗勾起了他们对于“mamak”的印象以及共鸣,而郑羽伦也强调能让他的读者产生共鸣,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我早年接触到马华文学的时候,当时我觉得马华文学的内容以及题材是很沉重的,方向也很硬性,于是我想要尝试写一些更加多样,创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来源于我的生活,甚至是大家的生活,因为文学是可以激发共鸣,带来感召的”

就如郑羽伦所说,他一直坚持创新,试图让马华文学变得更为多样。喜欢科学的他,更是曾今将课堂上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自身对于时间的思考,写成一首诗,再投稿到文学比赛。尽管这份作品最后没有得奖,但郑羽伦坦言,他至今还是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因为这首诗他真正意义上挣脱了传统新诗的禁锢,做到了创新。近年来,文坛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星,而他们的作品、题材,亦是越发多样,个性鲜明。对此,郑羽伦也是十分高兴,毕竟马华文学的未来,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或者说,马华文学已经在多元化的路上了。

“文学一定是只有一种定律吗?肯定不是。这样的话,文学就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那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我想起中学时期,我的一位老师和我说过,或许在生活当中,我们不会感受到文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你真正需要他的时候,他是可以被召唤出来,赋予你美感,带来感召。这句话我一直记到了现在。如今,也将这句话献给所有的读者,以及仍在创作路上的战士们。”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教育

学习现场

课本里的马华作家

马华青年作家

相关文章

学习现场|幼儿园全人教育 人生课程比学术更重要

学习现场|绿色倡议之旅 由校园开始

学习现场|SPM后初次打工 原来赚钱不容易

学习现场|最像读中文系的人 《儒家核心六论—当真诚遇上智慧》序

大马创价国际学校独特“创价教育”助学生发掘自身无限可能

学习现场|说书人 逗乐小不点不简单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