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Tom Phan

风听的歌

文 文 文

Tom Phan:符合村上春树

前阵子采访了一位音乐人,她的创作中,有非常多超越音乐性的设计,包括与各种文本的呼应层面。她热爱阅读,还是那种在中学时期开始,就抱著书本半夜不睡觉的人。

很有趣的是,当我们聊起写作者,她说,自己很介意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对应。如果说作者的形象,远不如自己原本的想像,她会觉得失望。说到这里,我们都笑了,因为我也相当有共感。


我想这种感觉,大概就会像是在抖音上刷到美女视频,结果发现,她其实都是大量滤镜套出来的;又或是在泰国街上,遇到了外表妖艳的变性者,却惊觉她藏着男人的嗓音……或许对我们来说,这可称作是一种“落差的失望感”?

但反过来,如果说在看到作者照片的刹那,发现完全超越了自己预先的想像,那种惊喜,还会营造出一种加倍的爱慕。但当然啰,除非上网去查,不然,不是每本书的作者都会附照片的,不过有些作者,几乎在每本都会有照片。例如村上春树的书。

总是在托着下巴的他,其文字散发出的形象,倒也相当符合他的样貌。最近比较令我深刻的,是美国的作家保罗奥斯特。这位写了《纽约三部曲》的作者,照片散发一种孤独感,甚至还有卡缪般的浪人味道。尤其读过他自传性作品《失意录》后,他眼眸底下的黑眼圈,成了少数令我认为那部位是有吸引力的人。

刚说到嗓音,我还想起以前发生过的一些事。从小,我就有很多偶像(大概很多人的小时候也是这样吧?)从电视上远远看着一些人,就会莫名产生爱慕,像电影主角那般,是欣赏的那种。不过有其中两位偶像,在我第一次听见他们开口说话时,就留下深刻印象。

这两位,一个来自体育界,叫David Beckham;另一位,来自音乐圈,叫Michael Jackson。两位都是传奇人物,两位也都给众多80、90后留下共同记忆。我也不意外。但他们的嗓音,却是在我的意料之外。

那时候看着满身刺青、满面胡渣的David Beckham接受采访,才发现,他的声音并没我想像的粗犷;同样也是采访里的Michael,舞台上与舞台下的他,竟然是完全两个极端的人设。但与前面说的不一样,这个发现,并没有上面提到的那种“失落”,只有很强烈的“落差”而已。

而关于创作者和作品之间,两者关系要如何看待这件事,在最近这几年,又有了不一样的讨论。

政治正确、女性主义、转型正义的风气席卷,许多曾经被视为英雄的创作者,因为黑历史逐一被爆料,一夕之间,名声扫地。是否在如此之后,他们的作品就应该被冷藏、被排挤?这议题,我至今都不确定该如何去处理。

不过我忽然想起,Michael Jackson有一首叫《The Way You Make Me Feel》的歌。他在歌曲中的歌声发挥,和他平常的嗓音迥然不同。而歌名本身,好似也有趣地呼应了这种现象。

至少,面对这种打动人心的作品时,要怎么去处理的问题,都会暂时被我忘记。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Tom Phan

风听的歌

相关文章

Tom Phan:用老歌怀念自己

Tom Phan:三年又三年,见面与告别

Tom Phan:张悬的说话,阪本龙一的手

Tom Phan:疗愈的圣诞歌,淘汰的新年歌 

Tom Phan:舔着粉色冰淇淋的金属乐手

Tom Phan:走了的时间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