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聪:应灾是科学也是学问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李枝聪:应灾是科学也是学问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22年即将过完,我国冠病疫情趋缓,东海岸丹、登两州此刻却在面对大水灾侵袭,加上雪州峇冬加里露营地土崩惨剧,连串事故再次曝露了人类在大自然威力面前的渺小,更敲响了环境生态的警钟。

    我们一般口中所说的天灾,是指那些自然灾害,估计除了无法影响地球转动,地表上所有变异都离不开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同时也在无时无刻地发生,而当这种变异现象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就成为了人们口中所谓的“天灾人祸”了。

    让我们回到此次东海岸州属的水患灾情,如果要深究到底属于天灾还是人祸,个人感觉已经毫无意义,不如多想想我们将如何应对,顺势而为。

    须正视课题

    或许很多人会这么认为,政府当局在应对天灾准备功夫方面,相对被动地去做善后赈灾,比如前期的安置受灾居民、分发生活物资,再到后期的房屋重建,以及经济援助和复苏等。


    至于防患于未然的大小防洪工程,还真是有待进步,团结政府在新首相安华的英明领导下,该是时候把平时应该做好的排洪系统搞起来,切莫重蹈不知哪个前朝高官归咎老天的卸责说词。

    当然,应付自然灾害是一套系统工程,而这是一门涉及各门科学的专业学问,从大禹治水的时代开始,人类组建成国家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治理水祸,包括建设各种水利设施,化灾祸为水利。这是人类进步的历史进程,远古时代的中国、古埃及都是因水利工程而组建起来的世界古老文明之一。

    所谓预防胜于治疗,身为政府部门的第一把手或责任单位,要有科学思维,摒弃抱残守缺心态,而那些主事的责任高官和掌握权力的政治人物,耳朵要听得进谏言和建言,然后,一定要尽快有实际的行动。

    最重要是,朝野阵营222个国会议员不要只会搞政治,而是要有智慧和魄力去探讨城市规划、森林开发,以及天然资源和环境保育的落实方针,最大程度降低发生毁灭性灾害的几率。

    无论如何,大马不再是一个无灾无难的国家,去年杪发生的洪涝震惊举国上下,但大雨不会只有一次,未来的我们不仅要与病毒共存,也必须要有思想上的应灾准备。如何在每次天灾来临前,将灾害减至最小,这个问题摊在极端气候下,是大家必须正视的永恒课题。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