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任平:黼黻絺绣:文学批评的丝绸之路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DUN 新古毛 KUALA KUBU BHARU
    彭小桃
    凯鲁阿扎里
    饶可芯
    哈菲扎
    选民人数: 40,015

    温任平:黼黻絺绣:文学批评的丝绸之路

    我读杨牧诗集的某部诗集,发觉他以“剌绣”为其中一辑取名,接下去读了他不少作品,发觉“刺绣”不仅是个动作意象,而且也是杨牧对诗这门——费心费神费眼力的——技艺之统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文无意旧调重弹,建议大家对照拙文〈屏风诗学:杨牧的隐微书写〉。新石器时代的的丝织不染色,商周以降《盐铁论》的记载是“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商周彩丝织绣已经成了文化模子(mold),在集体无意识的状况下,融入中国文学批评的系统里,然后成了美学模子(aesthetic mold)。四书五经,“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文心雕龙》)乃文章典范,刘勰认为“文之枢纽”既“体乎经”。“纬”是文之结构,“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文心雕龙·正纬》)。

    构成文学批评底气

    “经”“纬”成了文章素质之褒词,那不是文学批评是什么?汉赋尚丽,追求华美,谓之“铺采摛文”、“文如锦绣”,丝绸美的形容词,用于文学的褒评。文人墨客吟咏出色,被称为“绵口绣心”。《荀子·非相》曰:“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金圣叹即曾批评、称誉《西厢记》:“锦心绣口,吐辞工丽”(《才子西厢醉心篇》)。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余光中的论述,曾多次用“绵口绣心”,不知大家有发觉到吗?AI可能查到他用的次数。

    前面所言“黼黻”,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纹衣也。用服饰的色调、花纹形容文学作品,自荀子以降,历朝的中国文学批评,一路高歌向丝绸之路驰去。具备了这些知识背景,重读杨牧的诗:


    车马和船舶都在驿站上等候

    准确如音乐交响,如篆如隶

    如黼如黻,如一组十四行诗

    体会自然不同。杨牧写两岸关系的诗,80年代的〈剩余的日光〉抽丝剥茧,心情复杂:

    “……这就是最安稳的一刻恐怕/就是,当残余的日光将强度反覆调整…如一张乱针剌绣…在渠道两岸以星星的程式/喧哗或许都抢着引起你注意——-我猜想/我们鞋底都沾做细沙/这样来回甚好,再这样安稳的/一刻,已经看过的是下午的海”。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前面还说那一针“最安稳”,接下却出现“乱针刺绣”极不安稳的动作意象,粗细相间,心情矛盾,便是一针一线的“黼黻为文”。

    台湾名诗人林彧。《说文解字》指出“彡,毛饰、画文也。”,三撇是符号;根据《考工记》所载:“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彡”指的青、赤、白,三种颜色的丝线。汉字象形,“文章”一词本来是“彣彰”,是有色彩、有质感的彩丝搭配出来绚丽多姿的语文作品(文学)。林彧在2016年中风之后,翌年出版新书《婴儿翻》、2019年继之以《一棵树》,从疾病书写到对大自然的书写,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全然释放。

    丝绸、剌绣不仅是艺术的小工细作,它们走进诗人的创作世界,构成汉语文学批评的底气。长期积累的知识转化,使黼黻絺绣成了美学与文化模子。汉语创作与器物微妙结合,为长期依赖西方话语的文学/文化论述找到出路,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学批评可期循序渐进,高屋建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