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过印象|郭史光宏:课本中可怜兮兮的儿童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DUN 新古毛 KUALA KUBU BHARU
    彭小桃
    凯鲁阿扎里
    饶可芯
    哈菲扎
    选民人数: 40,015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课本中可怜兮兮的儿童

    “因为儿童的生命体内具有先在的灵性,教育对儿童来说,就永远不是像面对一张白纸那样单方面地从外部灌进去的,而是包括着儿童心理的积极开展,包括着儿童从心灵内部发起的有机的同化作用。教育就是要使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如果教育能为具有先在灵性的儿童提供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雨水、足够的阳光和适量的肥料,这颗种子就会被激活,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学者朱自强教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华小四年级华文课本收录了一篇深广课文——《珊珊的好梦》。

    课文主角珊珊是个脾气不好的女孩,一天到晚各种抱怨。唯一快乐的时候,就是按照自己心意做自己喜欢的事。一天傍晚,爸爸放工回家,让正在客厅写作业的珊珊替他将公事包拿去书房。一开始,珊珊不耐烦地拒绝,但在爸爸的坚持下,她最后不得不满腹委屈地照办,之后到房间哭了一场。哭着哭着,渐渐沉入梦乡。

    梦中,珊珊先是到了一座美丽孤岛,做自己喜欢的事,无人管束,自由自在。后来,她开始感到孤独,开始想家,想回家见妈妈、爸爸和弟弟。于是,她跳上了船,踏上回家的路。没想到,回到家乡的珊珊发现家人已搬走,妈妈甚至还因女儿失踪伤心过度去世了。后悔不已的珊珊失声痛哭,终于在泪眼中梦醒,看见了仍然健在的家人。课文结尾这么写道:“她发誓要学好,再也不发脾气了。”

    读这篇课文,不禁想起出版于1963年的经典绘本——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主角迈克斯是个调皮男孩。一天晚上,迈克斯穿上狼外套,拿起锤子在墙上钉钉钉,举着叉子对着狗追追追。妈妈生气了,骂了他一顿,不让他吃晚餐,叫他回房睡觉。当天晚上,迈克斯的房间有了奇异的变化。树木开始长出,墙壁开始消失,海洋开始出现,迈克斯乘着船,航向远方的“野兽国”。


    在野兽国,迈克斯被推举为“野兽之王”,带着野兽们一起狂欢闹腾。狂欢结束后,迈克斯不让野兽们吃晚餐,要他们直接去睡觉。夜深人静,迈克斯忽然觉得寂寞,他想回到爱他的人身边。这时,一阵可口香味从世界的那一边飘来,他决定放弃野兽之王的地位,坐船回家去。回到那天晚上,回到自己的房间,迈克斯露出了笑容。他看见晚餐在桌上,“还热着呢。”故事如此结尾。

    理解的姿态

    你一定发现了《珊珊》和《野兽》的相似之处:都是淘气的孩子,都与家人冲突,都离家去了孤岛,都感到了寂寞,都回到了家,都经历了变化。那么,你发现了两者相异之处了吗?不妨想想这两个问题:主角发生了哪些改变?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在《珊珊》中,珊珊痛改前非,从坏脾气的熊孩子转变为懂事的乖宝宝,契机在于那个失去家人的可怕恶梦。而在《野兽》里,迈克斯依然还是那个迈克斯,只是情绪得到了缓解和平复,关键在于家人对自己的爱。

    换句话说,《珊珊》认为儿童淘气是个大问题,必须使其改过自新,乖巧听话才是正道。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可以不惜让他们陷入恐惧和焦虑,进而因为害怕而屈服。相反的,《野兽》接纳儿童的野性,承认儿童有情绪,让他们通过幻想去释放不满,再用无条件的爱将其唤回,润物细无声。前者站在成人本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训斥儿童;后者立足儿童本位,用温柔智慧去理解和包容儿童。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诗云:“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弥足珍贵而又一去不返的童年,我们希望给孩子阅读怎样的东西?我们期待他们如何经历成长?我们愿意成为怎样的大人?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