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50情之岁月交响(第10篇)|温锦昌:与侨联会筑情谊 太平局绅回乡 顺畅无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中50情之岁月交响(第10篇)|温锦昌:与侨联会筑情谊 太平局绅回乡 顺畅无阻

    时任信宜侨联会主席李晓(左4)率领访问团参观侨联会的接待室。左3为温锦昌。
    2013年,温锦昌(前坐者右2)与马新乡团拜访信宜,三方同乡亲切交流,为永续的友好建立更稳固的基础,一行人获得信宜侨联会热情的款待。
    访问信宜期间,侨联会官员(中)带领温锦昌(左)和团员在信宜公市买水果。

    报导:蓝胜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森州马口社会闻人拿督温锦昌(83岁)曾在1992年,率领一团108人访问团回返中国高州信宜探亲,由于顶着太平局绅的勋衔,他率团回乡好比一把打开国门的锁匙,出入境皆顺畅无阻。

    温锦昌坦言,在1974年前马中建交前,要回中国探亲,近乎发梦,即使建交后要回乡探亲也不容易,一来手续多,二来经济也不允许。

    “从当年曾经回过乡的人口中得知,当年回乡是靠水路,坐船几天才到达,抵步后还要步行六、七公里路才到家乡,因为当年家乡路都是小径,很狭窄,容不下车子,况且车辆很少,要回乡很不容易。”


    温锦昌第一次回乡,坐了3趟德士还没回到家乡 。

    如果与现在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回乡探亲好比吃风,高铁处处,而且高速公路都是6条车道,平坦笔直,其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令人咋舌。

    温锦昌的母亲曾成秀曾在1985年回家乡高州信宜探亲,那是她离乡南来相隔了40余年首次回乡,由于父亲早逝,当时母亲60多岁独自与一群同乡返回中国,那次她在行程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后来温锦昌回乡和率团探亲带来许多的便利。

    温锦昌是在1990年首次回乡,虽然与母亲回乡只相隔5年,但是中国在邓小平雄才大略坚决开放后,经济起飞,他不须坐船,而是乘搭飞机,抵步后,回乡之路宽阔平坦,公交处处见,街道繁华热闹,与5年前的村落比较,变化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温氏早年是马口高州会馆的外交,并于1988年受委太平局绅,这个封赐使他于1992年率团回乡探亲时,无往不利。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他与中国当局关系融洽,主要是因为他与侨联会官员建立深厚的情谊,双方常有电话上的交流,尤其是后期智能手机通用后,联系更加频密,关系也更亲切。

    他说,多次率团回乡后,中国侨联会投桃报李,也多次到访马口高州会馆,增进两地乡亲情谊。

    沿路乡民挥旗欢迎
    访问团获贵宾式招待

    马口中华商会会长温锦昌坦言,其实中国侨联会非常重视和欢迎海外华侨拜访,特别是大马人回乡探亲,因为大马同乡在语言和中华文化质量上保存得非常良好,让他们感到特别亲切。

    当年,马口访问团回乡探亲都受到贵宾式的招待,访问团一抵步,道路两旁已站满热情的学生和村民,手持小国旗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人龙长达两三公里,一直排到政府的办公楼,访问团到达目的地后,侨联会以丰富的餐宴盛情招待。

    多年来,他不但与中国乡亲关系水乳交融,更与侨联会官员建立起钢铁般的感情,回中国好比回乡,有时他一年回去三、四趟,不过自从2019年爆发冠病大流行,至今就未回过祖乡,他准备在今年2月后再到中国探亲。

    他坦言,马中建交是明智之举,特别将海外华人的亲情与族群接轨升华,适逢今年马中建交50周年,他祝贺两国领袖更密切交流,在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人民之间的感情更亲切,双方努力共创未来更繁荣与进步的社会。

    南洋客回乡必找罗添记旅游社

    “罗添记旅游社”是当年南洋客回乡探亲离不开的招牌,总公司设在香港,新加坡是它的海外重城,因为中国要南来的乡贤,一定是通过罗添记,而且一定先落足新加坡。

    温锦昌说,他母亲当年回乡时也是通过罗添记旅游社回去,该公司除了包办游客的出入境手续,也包办乡贤回乡购买手礼送人,比如脚车、缝纫机和食用品,都办得妥妥当当,而且还把货送到亲人门口,所以当年回乡者都不会忘记罗添记。

    他还记得母亲当年回乡时,带了大包小包许多东西,因为当年家乡的亲人都很穷,衣鞋之类当然少不得,当她带回家乡给亲人时,虽然这些都不是值钱的东西,但他们都如获至宝,见了也满怀欣慰。

    搭3趟德士未抵信宜
    巴士助载凌晨才到达

    温锦昌记得第一次回乡,飞机抵达广州时,他坐了3趟德士还回不到家乡信宜,最后坐上一辆中型巴士才成功到达,可是抵步时已是凌晨两三点。

    他说,召第一部德士回乡时,司机不知将他们载到哪儿停下,收了钱竟说不懂路去信宜,更离谱的是他一连召了3部德士都是这种情况,明显是欺骗旅客,最后才找到一辆中巴,并提醒司机,一定要懂得去信宜。

    可是中巴跑到半途却发生故障,“牙箱”零件破裂,司机召来技工更换终能继续上路,可是抵达家乡时已是凌晨两三点。

    那个年代,中国还相当穷,侨联会官员的衣着都陈旧不堪,高级官员坐的还是英国旧款奥斯汀,有一次他受邀乘坐,无意中发现它的轮胎快要破穿,连钢线也露了出来。

    他说,家乡的亲人的困苦更甭说了,很多人的衣服都是补补贴贴,孩童连鞋子也没得穿,可是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中国的变化如天翻地覆,高铁、航母、神舟登月、北斗导航都有了,回想当年回乡探亲,他们把布鞋、布衣、饼干视为至宝,如今两相比较,仿如神话故事,但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