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字游自在

子若

郭温和

藏书

文 文 文

字游自在|给三千多书造个家 书画家郭温和有座“黄金屋”

在见识过大马著名书画家老师的阁后,最大的感想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他用不着;多年前他买了间店铺楼上的屋子,只为安置卅多年来在国内外所购的三千多本书画篆刻读物。听罢他买书的果敢、的毅力以及用书的灵巧,坐实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不朽说法!

每天早上,郭温和老师都会到他的藏书阁备课(网络与实体教学),但凡需要用到特定背景资料时,他可以随手翻查各类书籍;练习书法时,也有不同字帖供他随意选择。他在发挥教学功力之时,也精进创作能力,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家,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想要的家。这一天午后,前往大马书画家老师安居乐业的雪州巴生加埔(Kapar),没想到,亲睹了许多书迷的梦想家。

这是一间店铺楼上屋子,拾级而上三楼,从半掩大门望进去已见屋内书画笔踪影,徐徐推开未关大门,眼前为之一亮,书的味道扑面而来。这里不是他的家,却是他每天都报到的地方。

踏入书屋就遇见这里的两百本字帖,他笑说,这些字帖到现在都还没有临完呢!

这是他的创作空间,也是网络教学课室,更是阁楼,还要是所有书迷的天花板级别书屋。

他来自柔佛峇株巴辖,中学毕业后,北上吉隆坡中央艺术学院求学;随后,在巴生光华独中担任美术老师,从此在这港口城市定居,为了安置他心爱的众书,他说,26年前买了这间屋子。

但见屋内每一面宽宽窄窄白墙已成书画墙,高高低低书橱依墙而靠,大大小小毛笔在屋梁上吊挂,只要能置物的空间都堆满书本与字帖。那一扇采光的窗口,前方有个书桌供他篆刻。

“未曾认真计算过,这里粗略估计三千多本。”这些画册与字帖全是他卅多年来疯狂购书的“成绩单”,“到吉隆坡念书就开始买了,这些书就跟着我搬来搬去,直至来到这间屋子。”

他买的都是需要用到的书,不论是碑帖抑或史论的收集都相当完整,经他分门别类之后,找资料很容易,也找得很深入。这一栏珍藏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字帖。

众书内容之久可以追溯到中国夏商周,书种多到可以将它们依朝代分类,好比:魏晋南北朝、隋唐等,也有的以创作者排列开来,如:齐白石;还有的以书法字体作区分,如:甲骨文。

更有的用语文与国家划分,如:西洋美术史、日本书风,重点是,这些纸条都是他亲笔书写,特显意义。若说“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他有的可是一座“黄金屋”啊!

在买书与过程中,背后都隐藏一些小故事或一段小插曲,尤其他忆及早年购书并非易事,不似现在网购般方便,“廿多年前,我去中国旅行兼且买书,然后千辛万苦把书扛回来。”

“可书本很重,常常会超重!”有一回,他把装满书的行李箱的四个轮子都拉断了,“在没办法下,只能拖着行李箱走。”这就来静听他打造这座六百多平方公尺“黄金屋”所经之路。

若要看书就得买书

在网络不普遍的年代,若想买书就得到书店物色,他忆及那些年的书局不多,他最常光顾的是商务上海书局与天地书局,“虽在本地买书很难,却也买得相当猖狂,哪怕书价贵得离谱。”

他随即从书橱上拿下一本齐白石的画册,他仍记得,这是购自天地书局,“那时,书局坐落在新街场(Sungai Besi)一个角落,它时常有引进中国的书籍,这是本地书局少有的。”

他形容自己是个活在当下的人,因此坐在三千多本藏书丛中,他抱持放下心态,不会懊恼最终要把书传给哪个人, “最重要是,我要用到时能给我用到就好,就算是明天无法给我用也没关系,做人少点执着便少点烦恼。”

“这本书在中国只是数十元人民币,来到这里却翻倍上百令吉。就当时而言,很贵的呀!”

由于当时要在本地找到齐石白的画册并不易,加上印刷参差不齐是常有的事,“能够遇上一本有质量且精美的画册,这是难上加难呀!”所以,他怎能舍它而去。

他说,早年不易随时随地找到想要的书,加上图书馆也没有类似,“若要看书就得,这只能靠自买、自学。”为此,他的日常活动是勤跑书店,“一个星期至少上门两三次。”

刚开始,由于他修读的是纯美术,因而对书法、绘画和篆刻这三类书籍较为痴迷,“买回来后从中学习,临他们的作品。”他直言,这些于他很重要,因为需要学习。

“可惜,旁边没有美术馆、身边没有大师可以随时请教,不像中国人想要看徐悲鸿画作,那就到博物馆走一趟、看一下就大有收获,反观,我们踏出家门口想要看到一张书画都不容易。”

“所以,不管是艺术知识或名家杰作,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买书与,通过各种书籍取经。”

师生之间最有意义手信

他的以书法占大部分,“它属于大众化的书,不仅容易找到且较为经济。”为把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字体都练好,他的书橱里不缺这书种。

那么,在三千多本当中,有没有一本书是费尽心力找回来的呢?他指出,一般上,大开本的书籍比较难得到,并且大部分都是从中国扛回来的。”

郭温和不谙日文,但他有研究日本书法,而这套日本《书道全集》让他在学习的路上助益不少,重点是,这套书是学生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他曾有过想要买但没有能力买的是一套日本百科全书——《书道全集》,据他说,这套书之所以珍贵在于它在日本出版且已经绝版,“它也是唯一叙述日本最早书道的套书。”

这套书以日文书写,全套有16册,里头收集了不同日本时代的书法与篆刻作品,当中有大和、奈良、平安等时代,“尽管我不会日文,但我有研究日本书法。”

日本书法可分为三大类:汉字书法、假名书法、调和体书法,“假名其实是草书,但日本人跟中国人书写草书方法不同,日本人讲究空灵效果,充满禅意,这是中国书法所没有的元素。”

“我需要参考里头的资料与作品,然后再去学习。”他的学生在得知他喜欢这套书后,于是把这套书送作其生日礼物,“这是大概十年前的事情了。”

“学生们知道我爱书成痴,他们去到中国的书店都会主动询问:老师,你要什么书呀?然后,现场拍给我看,如今大家都晓得我想要那一类书了。”书成了他们师生之间最有意义的手信。

这本日本白隐的创作集封面设计散发浓浓的禅味。

这些年到日本旅行,他也亲自买入更多日文书,当中有日本江户时期的禅僧——良宽的遗墨集,以及日本禅宗著名人物——白隐的书画集,“这书特别有禅味。”

年轻岁月疯狂购书行脚

他可说是另一类书中豪杰,买书买得非常豪气且果断,此时,他再从书橱中抽出一本高贵典雅的超大开本精装书,这又是一本他从中国扛回来的黑底红字书封的《甲骨文金文集粹》。

他以赞叹语气说道:“这本书无论在视觉还是触觉效果都非常有质量,看上去、摸起来都有一种立体感觉。”他继续解说,“当代的印刷技术可以把书中作品的质感都印出来。”

随手翻开其中一页,接着说:“这宛如见到真铜那样,跟在博物馆看到的真迹,差不多了。”

这本精美的大开本《甲骨文金文集粹》,里头呈现的作品图片让他叹为观止,说明印刷质量之高。

他随后取出另一本较为廉价的甲骨文印刷品作比较,“你瞧,马上就可以看出立体印刷与黑白印刷质量的天差地远,前者看起来非常真实。”他对印刷素质向来有极高要求与追求。

他指出,像《甲骨文金文集粹》,这类精装书主要是摆在中国的大型书店售卖,普通书店都不会找到,找得着的通常都蒙上灰尘,“当地人要买这样的书,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同样是甲骨文的画面,但两本书之间的印刷落差很明显。

“所以,书店店员看到我们上门购书,就好像见到财神爷般特别开心。”买书真无上限吗?他透露,下定决心买一书取决于内容,“如果是我需要的资料,即使比较贵都会收藏几本。”

在他当学生期间,当然也曾因为经济能力不足,而无法冲动行事,“那一回,看中那本百多令吉的齐百石画册,我先在书局看到了,碍于钱不够用,只能暂时按兵不动。”

不久后,他在马华大厦的书展替人篆刻,晚间七八点赚到七八十令吉,“拿到钱后,马上搭巴士到天地书局,再回来已是晚上十点钟,口袋也差不多空空了。”这就是他年轻岁月的疯狂购书行脚。

中国超速买书训练有素

问及他到中国购书的经验,他提到通常只有两三个小时,“肯定是时间不够用,无法在书店停留太久。”在长期训练有素之下,他练就一门超速买书的好身手。

“我先是冲进书店,然后先走一圈,快速地把书名和目录刷一遍,然后,把会用到的书统统放在一旁,完了再巡多一遍,再取出第二轮想要买的书,最后才来筛选和淘汰。”

“太多了!不可能每一本书都要。”他笑说,筛选过程非常痛苦,总是不断自问:到底要不要?“不买又害怕没有了会后悔,买了又担心拿不回国,过程很挣扎,常常只能狠下心淘汰。”

他指出,有些书是非得要到当地才能买得到,有的则需要亲眼过目和亲自触摸才行,“若是太昂贵的书也不敢网购,除非认识出版社且知道它不会出翻版书才行。”

经过许多年买书的磨练,如今他买书的习惯跟过去大不同了,“首先,我会挑选有质量保证的出版社,一般上,他们只推出专业且重量级创作者的书籍,这些肯定是好书。”

朱以撤的著作是他必买、必藏的书籍。他说,书永远都不会过时,只要头脑翻新,所读内容也会出现新体会。

他以中国美术教授朱以撤为例,“他也以教学为主,常以新角度解读书法,许多事物,在他的笔下时而以小放大,时而以大放小,很符合我个人口味,只要是他的著作我都必买和定藏。”

“倘若认识作者,当然就以作者为考量。”他表示这类型作者总要等上四五年才会推出新书,“他们需要有新的教学经验才会出书。”

坐巴扛回家的压轴大书

这些年他买书的角度也有改变。“好比:书法史可能以现代角度解说,也会有新的作品出土,更有人用科学分析历史。”所以,买这样的新书是必须的。

另外,他提到史的写法也多元化了,不像过去把史从头写到尾,“第一本到最后一本都一样。”他说道,一个史里可以采用作品欣赏形式或偏向人物介绍,每一本书都有不同重点。

“好像散文家用他独有的笔触书写史,读起来非常舒服且不觉沉闷,有的甚至用小说方式撰文,在书写书法家王羲之时,加入历史与朝代背景,他成了灵活灵现的武侠小说人物。”

在访谈结束前,当然要见识众书中的压轴大书——《辽宁博物馆藏画》,“这是最有重量亦是最有分量的书了!”当年他是在大家购物中心(Kota Raya Komplex)对面一家不知名书局购入。

“博物馆出版的书都是质量保证,当时看到就马上购买,然后,搭巴士把它扛回家,才来慢慢欣赏书中古画。”他有感而言道,遇到自己想要的书,“那是一种快感。”

他觉得,能够学习多少、阅读多少、认识多少、体会多少、感悟多少,全都往书里头去发现。

自2006年开始,郭温和老师总共推出28本创作集,以书法、绘画与篆刻为专题,内容多半以民间民俗作切入点,再从中作巧妙且创意变通,他出书目的是为纪录创作、纪念艺术路程以及让学生作参考资料,而他的作品集都有学生报销出版费用,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莫过于此。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获利者是我,我找我的题材、我走我的路。”他以过来人身分说道,创作内容不断求变,就得要有新的能量,这是他不曾停止买书自习的原因。

“任何的学习如同学习佛法,参悟得越多步入的境界越高,每一个人在他所处的高度皆有所要求与追求。”他认为,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就必定得去学习。

不过,他个人的学习却未必单从书画篆刻方面切入,也可以从佛法、茶道、音乐等借鉴,并运用到书画里头,“未必是书法中求书法,有太多可以创新求变的方式了。”

后记

同时肩负教书任务与创作使命,每本书于他产生不同启发,所以,即便当下不会用到的书本,只要他知道它有质量,他都会先买回家珍藏,直至有一天用上它为止,“每一本书未必要从头读到尾,因为书是拿来用的,只要遇到问题时,去找出书中资料,这才是书有用的地方。”

假如只是读死书,把内容从头到尾讲或抄一遍给学生听,“多么没意思啊!”他自称是学以致用型老师,习惯从书中采集新鲜有趣观点,再把古老、传统、死板、静态的事物灵巧变活、变动态,让说的人和听的人都不沉闷。他买书、与用书心得,印证了书中真有黄金屋啊!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字游自在

子若

郭温和

藏书

相关文章

字游自在|流浪者的告白 江前荣用破铜烂铁写日记

童阅房|如果去了哪儿?

字游自在|不当律师当搞笑主持人 电影人林忠彪 在巨人身边变变变

童阅房|想飞就飞吧!

字游自在|动力铁汉兄弟情 镇守友情继续转动火车

童阅房|做一棵会飞的树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