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不外天地

高佩瑶

文 文 文

高佩瑶:水灾是人祸

还没进入气象局宣布的警戒期,10月以来就陆续传来灾讯──14日午后一场暴雨,吉隆坡交通瘫痪;22日一场大雨,茨厂街水淹及膝;27日狂风暴雨,新山多区淹水……

 仔细留意,可以发现水灾都有一些共同点:城市地区、发生在短暂的急骤暴雨之后、水量多到排水系统来不及疏通而酿灾。这是典型的突发水灾。

 与季风型水灾不同的是,突发水灾又急又快,让人措手不及,而且只发生在城市地区。气象局锁定的三大水灾黑区:槟城、吉隆坡及八打灵再也,近几年来几乎逢暴雨必灾,今年南马的重镇新山也一并沦陷。为什么会这样?

雨水难疏通

 过去的研究发现,人口密集、过度发展与森林滥砍,是造成突发水灾恶化的关键因素。自独立后极力推动现代化发展,马哈迪政府于80年代加快城市化步伐,鼓励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后,我国城市人口已由1911年的10.7%增加至1995年的50%。今天,这股人口流动的浪潮持绩滚动,至今的城市化比率已达75%,联合国预估,至2050年时,全马城市化将高达90%。

 当大量人口聚居城市时,房屋与基础建设等需求必然也大增。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清除森林及休闲绿地,往往是最便捷取得土地发展的手段。结果是,光秃秃的城市越来越热,雨水疏通也越来越困难。


 森林在水文调节、雨量控制、雨水吸收及雨势缓和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大雨落下,经过层层叠叠的树冠层时,雨量及雨势受到树叶的阻档而减弱,落到地面时,雨水也减少大半。而雨水落到地上,部份被厚厚的落叶层吸收,渗入土里及地下水,剩下的则成为泾流,流入河川湖泊。在这样的平衡机制下,河水暴涨或城市马路泾流湍急的情况,大多不易发生。

不是自然现象

 森林消失,也就意味着水文系统的破坏,雨水缓解和吸收的屏障消失,加上城市铺满不透水的洋灰地和柏油路面,大雨一下就直冲赤裸的地面,泾流势如破竹,又急又猛,在发展地段造成滑坡泥崩及淤泥囤积河流,在城市地区则四处流窜,再大的排水沟也疏通不及。

 此外,在城市化过程的资源分配失衡下,城市里许多敏感脆弱区如河边、低洼地及山坡地等,成为城市里失业、贫穷及无家可归等弱势群体窝居的地方,在无节制开垦及滥建的情况下,不仅干扰脆弱区的平衡机制,他们也成为水灾的最大牺牲者。

 明显的,突发水灾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祸。执政者缺乏长远及周详思考、短视近利的城市规划与国家政策是祸首,破坏自然循环规律不仅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更带来惨重的人命与经济损失,又如何带领我们走向先进国?

 这样的代价不值得,也得不偿失。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不外天地

高佩瑶

相关文章

高佩瑶:环保,关我屁事?

高佩瑶:疫后,与大自然和解

高佩瑶:他们没有钱,但活得自在

高佩瑶:浸过洋水的垃圾比较值钱?

高佩瑶:清明时节一定雨纷纷?

高佩瑶:让孩子重新连结自然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