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悦读

文史杂栏

胡宇

文 文 文

胡宇:从鲁迅的《呐喊》看当今社会

鲁迅以《呐喊》这两个字作为他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显然是经过心思熟虑的。《呐喊》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短篇小说。从当时的社会运动角度看来,里头多篇小说深受五四运动前后的影响,并以批判当时的封建制度,礼教以及社会矛盾下知识分子的处境为小说的主题。

鲁迅在自序里说过,小说名为“呐喊” ,是希望以呐喊的动作叫醒还在熟睡的人们,让他们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开始投入“五四精神”的改革救(中)国。如今“五四”已101年,到底鲁迅的创造初衷,是否达到?在这就不多加评论了。

【狂人日记】

小说的第一篇就是大名鼎鼎的《狂人日记》。在中学时读狂人日记,只记得当时老师说鲁迅想要带出的隐喻是关于封建礼教如何“吃人”。如今算是有了点阅历,进行重读,细思及恐,毛骨悚然。《狂人日记》是以序章为开篇,里面说了作者听说中学时代的朋友患上了病,便打算去探望他。可是去到他家时才发现原来患病的时他弟弟。不过如今弟弟的病已经好了并且被清朝政府委任到某地去当官。他那朋友遂拿出弟弟患病时的日记与作者分享。

通篇读下来,就是作者朋友的弟弟不知自己患了病总是觉得有人要把他给吃了。为了要了解周遭的人为什么要吃他便开始翻阅历史书。最后才发现,原来中国的历史书里写满的“仁义道德”,只不过是种种道德绑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陷害吃人。其中举的例子便是所谓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以及母亲生病了,孩子必须把肉割下来让母亲吃的愚孝行为。

如此推理下来,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只不过是一部关于吃人的历史,而到了小说最后,他才发现原来在大哥掌管家务期间,他也吃过自己的妹妹。在全中国,受到封建思想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吃人的,没有一个是清白的。最后,日记的作者想,或许当时还有并未被封建思想影响的孩子,并期望有人能救救孩子。

如果只读日记内容,可以理解为鲁迅试图通过一个发了疯的“狂人”口里说出封建思想如何害人,让人思想僵化。可是若我们把文章的序言也一并加入理解,我们是知道最后所谓的“狂人”已病好,而且当上了官。文章前后相呼应,似乎想要带出的是当初高喊礼教吃人的“狂人”也当上了礼教的代言人,并在另一个地方实行封建管理,把礼教传播下去,而所谓的“救救孩子”更是无从谈起。

仔细看来,本来的反抗者,竟摇身一变成了旧秩序的守护者,让人读了怎么不毛骨悚然?或许,这篇狂人日记里带有更多隐喻。或许是本人过度结构一篇短文。这一切需要读者诸君把《狂人日记》重读后自行判断了。

【孔乙己】

在当年读孔乙己时,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里面的名句了。其中包括“读书人的事,怎么算是偷呢?” 以及那一句“店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现在看来,孔乙己虽是可怜人,但他却是值得同情的。在变革的社会里,他的知识已经没了用武之地,不过他依然坚持身为读书人 (士阶层)的身分。为了维持他会宁可去偷东西也不欠钱,他也会与别人争辩。孔乙己虽迂腐,可是他的心肠不坏。他虽穷,可是在见到孩童时,还会把一部分茴香豆分给他们吃。从这一点看来,孔乙己的悲哀是生在了时代变革的末端,一生只会读书又不能从事劳力工作,所以造就了他那悲惨的一生。

小说里的悲哀不局限于孔乙己,整个社会阶层都是悲哀的。若说孔乙己的悲哀是在士阶级在那个时代的潦倒,那么其他人的悲哀则是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被压逼的社会里,整天过著麻木的生活,取笑知识分子。小说里有一幕是关于孔乙己试图教店小二关于“茴”字的写法。孔乙己告诉店小二,读书识字重要是因为未来他若是当上了店掌柜是需要用到这些技能。谁知,店小二嘲笑了孔乙己一顿,在得意与不耐烦中离开了。

店小二的态度不正是如今很多人对待知识的态度吗?有时候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反而去嘲笑别人。这种态度在如今的社会中还不断的发生。话说本人某天在上面书发现某个专业打假的专页,突然发了许多关于中共以及新冠肺炎的帖子。随手点入其中一篇一看,发现原来里面说的是证明了新冠肺炎是如何从美国传播如中国的。

再看评论区,里头也充满了快活气氛,网友踊跃的集体高潮,欢呼叫美国道歉的有之,叫美国赔款的也有,有些更拍手称快说报应不爽,美国一开始嫁祸中国,最终天理循环,最后导致自己国家的确诊病例超越了中国。任何呼吁理性分析的人都被认为是汉奸走狗。这情形难道就不像孔乙己不断的被人嘲笑刁难吗?

【药】

《药》这篇小说主线说的是一对夫妻,为了替孩子治疗痨病去购买“人血馒头”。若根据小说字面来阅读,最简单的评论则是封建社会造成中国人的愚昧无知,竟然连医生也不看反而认为吃过沾了人血的馒头就会好。第二则是那个社会如何冷漠麻木以至对人命的藐视。可是,我却想说关于父母爱的伟大。小说中的夫妇目不识丁,每日只能靠著微薄的收入生活。

但为了孩子,身为父亲的他却能把储蓄拿出来并在夜里静悄悄跟不认识的人购买所谓的药为孩子治病。他们虽然愚昧,虽无知,可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他们那种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的爱护。直到今日,我相信在马来西亚很多传统中国思想的父母在孩子遇到考试、生病,或任何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除了会叫你们去找专业人士,也会带孩子去问神。许多爸妈虽然读书不多,可是他们却用尽自己觉得最好的方法去爱我们。

小说里还有一条隐射辛亥女侠,秋瑾的故事支线,在这里就不详细多说了。

【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或许是《呐喊》里最短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在京城里住了六年的年轻人,如何被一件小事改变了坏脾气。故事里的年轻人坐著人力车到某地。可是人力车却在途中撞倒了一位老妇人,作者要人力车伕不再管那老妇,直接把他带到目的地。怎知人力车伕却为了帮助老妇人而放弃把作者带到目的地的生意。

里面有一段我特别喜欢,便把它抄在下面,与各位分享:“近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我们做人经常满口的仁义道德,大局观灯,却忘了最浅显的道理。许多时候,事情靠空谈是没用的,只有去做了,才能让人敬佩。

【风波】

《风波》这篇小说放到当下也不会过时,因为小说里的人物,今天依然存在。“一代不如一代”这句在小说里九斤老太的口头禅,对我来说则是小说的精髓,在我们生活中,遇见了多少个类似九斤老太这种人,动不动就来句“一代不如一代”,然后开始细说当年。小说里道出了倚老卖老的人,仗著年长,总会对所有事情看不顺眼,教训别人。九斤老太这类人,放在今日也不过时。

小说里也介绍了赵七爷,一个在村里经营酒店的读书人。不过,赵七爷跟故事里的主角不同之处是赵七爷头上的辫子还留著。小说里的赵七爷知道了满清皇帝重新坐上龙庭之后,便开始在主角面前耀武扬威,因为主角是剪了辫子的。赵七爷在得知皇帝上位后,便开始恐吓主角说没了辫子是要砍头的。

可是过了十几天消息再度传来说皇帝不上龙庭了,赵七爷又开始夹起尾巴做人的生活。这正是我国政治人物的真实写照吗?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直到知道自己失势后便集体失声。马来西亚的赵七爷数之不尽,而有许多人也如主角的妻子般,觉得自己的丈夫会牵连自己时,就对他没有好声气,万般辱骂。在知道没事后,却宛如变了样般的好言相劝,给予良好的待遇。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悦读

文史杂栏

胡宇

相关文章

文史杂栏|林淑可:从失去转变为没有的过程 读《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本周读点|走遍世界·20-4-2024

文史杂栏|俐彦:探索社会的禁忌——《我有一个关于不伦的,小问题》

本周读点|新书介绍·14-4-2024

本周读点|新书介绍·31-3-2024

文史杂栏|林淑可:奢侈容纳了生活里的可得与不可得——读《感觉有点奢侈的事》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