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病毒

记者

主题故事

饮食

副刊

covid 19

摄影记者

文 文 文

【主题故事】采访第“疫”线 记者疫中追新闻

SOP、戴口罩、扫描二维码登记、自主测量体温、阻断感染链、人身距离……新冠让经济活动、社交活动暂缓,日常生活里好像什么都变了,或近或远,或明或暗,渐变或突变。但是,不变的是新闻依然每天都在发生,而媒体的工作也没有停过。今天他们现身说法,分享过去几个月的工作苦乐和体验……

以前在外面拍照的时候,练国伟从来没有想过吃一顿饭是苦差事。“我们都会在新闻采访之后,找一间茶餐室坐下来处理及上传照片回公司,然后顺便吃饭、喝茶,再赶往下一场采访活动或是直接回公司。”

“现在CMCO,一张桌子只能两个人或四个人,限制堂食人数,茶餐室生意额原本就已下降了,如果我们一坐就是一小时占用一张桌子,同理心,老板们也很难为,所以自己要醒目,不要占用餐桌太长时间,或干脆打包在车上吃。”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媒体形态旧中革新 记者工作四处奔忙

人在那里,那里就是办公室。车上工作和用餐有时会引起路人有意无意瞄看,他有时笑着回应别人好奇的眼光,有时装作自在,不理会他人眼光,把刚拍好的照片上传回公司,再大口大口把饭吃完,然后开车继续追新闻。

疫情期间,口罩和媒体证一样,成为外出采访的必备品。他回忆三月疫情爆发初期,市场曾经一罩难求:“那时候我有在社交媒体上贴文表示担忧,因为几乎每天都要换口罩,但是口罩难找,找到的话也很贵;没想到,许多朋友看到后纷纷反应要赞助我口罩,让我体会到虽然无情的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人情依旧没变。”

因为出席首相署(宗教事务)部长拿督斯里祖基菲莫哈末的活动,在对方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之后,练国伟做拭子测试及自主隔离14天。
背着相机穿梭现场已成常态

不变的是,练国伟的工作依旧是要到处跑新闻,包括到感染区拍照。事实上,二、三月间“大城堡清真寺伊斯兰传教士万人大集会”感染事件爆发后,他是第一位到现场外围拍照的,当时他只想到工作使命和职责,一时没察觉事情的严重性。而才刚过去的十月里,他就已做过三次冠状拭子测试。

“第一次、第二次做拭子测试是因为首相署(宗教事务)部长拿督斯里祖基菲莫哈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刚好我之前有出席他的新闻活动;第三次则是为了出席11月雪州议会,必须事前先接受完冠病检测。其实,加上之前7月雪州议会,直今为止,我一共做了四次检测。”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媒体形态旧中革新 记者工作四处奔忙

这几个月里,他用镜头拍摄警方设路障、起围篱,医护人员出入感染区为居民进行冠病检测……从一开始为自己是否会被传染而感到担忧,到后来只想一心拍出疫情的真实情况:“只要做好防疫准备,就不会太过于担心。当然,每次参加会、官方活动,都会小心翼翼,随机应变。 ”

练国伟,《中国报》高级摄影记者,30年业界经验。
练国伟,《中国报》高级摄影记者,30年业界经验。

他笑说,可能是多次出入感染区拍照,心里打了多次预防针,对于二字已经司空见惯;休息天到巴刹、超市买东西,看到人群攒动,心情还是“稳如泰山”,并且觉得“这只是小儿科”。

“当然,无论是工作或是购物外出,我都会做足防疫措施,包括一定会戴口罩,身上也携带消毒酒精,采访结束回到车上之前一定会全身消毒杀菌,一回到家马上洗澡、换洗衣物。”

只要新闻继续上演,作为,练国伟也会继续拍照、报导。虽然目前RMCO的实施可以避免因外出感染的机会,但是仍然在工作和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他真的希望疫情快点过去,大家可以脱下口罩,重见“真面目”,并且可以不用顾虑的大口深呼吸不带的空气。

刘纯瑶,本报副刊饮食版记者,8年业界经验。
疫情阻隔看不到受访者的访问

过去两个月,刘纯瑶做采访时说得最多的大概是这两句话:“喂,听到吗?”“听清楚吗?”──面对面采访,以近距离观察和倾听受访者的故事,过去这样的一个工作模式在疫情冲击下,被迫改变成电话访问,在看不到对方、透过手机传来的声音之下,完成采访。

“我是比较喜欢面对面访问,你一言、我一语,比较有交流和互动;但是疫情当前,最好是减少近距离接触,有助于阻断感染链,大家更关注的是如何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一开始,是有一点不习惯,采访前要确保手机收讯良好,环境安静,这是工作中需要调整的其中一部分。”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媒体形态旧中革新 记者工作四处奔忙

她较少使用视讯进行采访,一来受访者没有使用视讯的习惯,二来视讯前要找个像样的背景,确保光线、收音和隔音效果好,事前准备较麻烦;另外,网速的关系,视讯不一定能沟通无阻,像有时候以为对方把话说完了,接话之际出现两人同时说话、又同时打住的场面。

她负责撰写“悦食堂”版面,每周需要采访各类美食、厨师和餐饮趋势特色等。因为疫情,她的工作内容也稍微做调整,比如过去采访对象以专业厨师、烘焙师等为多,但前阵子因应MCO“禁止堂食”条规,鼓励读者居家自煮,她的采访对象一度改为家庭主妇、上班族。

“我相信不少人在管制令期间,都试过在家自己煮食,所以有一阵子访问家庭主妇介绍家常菜、上班族介绍自带便当等,用简单的食谱随意混搭自己喜欢的食材,快速省时煮出一餐或三餐,让读者们待在家也能享受美食。”

也因为采访家庭主妇和上班族,让她对居家餐饮有新的体悟和发现──因为要自己买菜、煮菜,会更注意自己吃什么,“特别是家庭主妇不易为,要照顾家人每日三餐真的不容易,要有营养、健康、便宜,还要菜色常变,不让人吃腻。这和厨师精致食谱所花的心思,没有什么不同,不要小看家庭主妇。”

和受访者隔着安全人身距离进行采访的刘纯瑶。
和受访者隔着安全人身距离进行采访的刘纯瑶。
不再与厨师边做菜边聊美食

现在,她和部门同事基本上都是在家作业,除了固定的版面采访和写稿,每天还要处理及更新网上新闻内容。疫情期间若有外出采访,也会做好戴口罩、人身距离、采访前后使用搓手液等SOP。

“以前访问厨师们都是请他们示范煮食、一起试吃时边吃边聊,咀嚼食物的美味,也聊开发菜色的故事。但是从三月疫情爆发至今,不再一起边吃边聊,大家各坐桌子的一边,或是分开桌子坐,自己试吃……一开始觉得有点怪,但后来也渐渐适应了,毕竟安全最重要。”

另外,谈到疫情下工作的变与不变之处,刘纯瑶说,照片效果影响最大。

“之前面对面采访都有拍照,但是近期电话访问居多,然后由受访者提供照片。美食摄影不同其他题材摄影,它需要通过一个静态的画面,去调动观赏者的味觉、视觉、嗅觉,所以有一定的摄影要求和挑战。电访的话,由于只能单方面接受受访者提供的美食照片,而这些照片效果很多都不如专业摄影,从而影响版面的观赏效果。”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媒体形态旧中革新 记者工作四处奔忙

她十分认同一张出色的照片,胜过千言万语。以前的人迫不及待品尝美食,但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拍完照才吃,甚至觉得吃完没上载面书、IG等于没吃。那些赏心悦目的美食照片,是社交网络的“常客”,也是朋友群的话题之一,可见食物不仅是维持身体的本能需求,更是现代生活的一种仪式感。

“没办法。”她叹了一口气,续说:“要即时报导,就要牺牲照片的素质。”自疫情渐趋严峻,很多本来约好的访问也都得延期或取消,在疫情当下只能被迫做出改变。但她坦言,这亦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她尝试以不同的方式采访和撰写报导。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媒体形态旧中革新 记者工作四处奔忙


编辑:吴鑫霖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病毒

记者

主题故事

饮食

副刊

covid 19

摄影记者

相关文章

主题故事|人不可貌相 用独特魅力写自己的剧本

主题故事|改变观念走出舒适圈 健身小白练出别样人生

主题故事|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 创新古韻玩出新流行!

主题故事|古装复原百炼千锤 衣袂飘飘大唐风韵

主题故事|打破“阅读”刻板印象 小店赋书籍二次生命

主题故事|书店生意不易做 坚守阅读 旧书新灵魂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