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儒:“榴槤”與鄭和到底有啥瓜葛?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楊欣儒:“榴槤”與鄭和到底有啥瓜葛?

    2003年5月16日第8版的《環球時報》給“榴蓮”的來源考證是:……據說是當年三寶太監鄭和率隊下西洋,在南洋群島發現的。因其口味鮮美,令在海上漂流已久的鄭和一行樂不思蜀,留連忘返,因此鄭和為其取名為“留連”。后來植物學家取其諧音,改為榴蓮。由郝銘鑒與孫歡主編的《中華探名典》(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4)220頁也有類似的描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顯然這段話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為榴槤的名稱與鄭和毫無瓜葛。

    原來“榴槤”源自馬來文durian,馬來文duri是刺,加了后綴an,指很多尖刺的東西,后來專指“榴槤”這種水果,因為榴槤的外殼長滿了尖刺。馬來語durian的發音是“杜蓮”。它的譯音是根據英語的發音“丟蓮”轉譯成“榴槤”,鄭和下西洋時代馬來亞尚不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不可能有“榴蓮”這個譯音。有些方言就是根據馬來語的譯音叫“土蓮”。

    到底是“榴蓮”還是“榴槤”的寫法規範?以前中國的辭書都只有“榴蓮”,沒有收錄“榴槤”。有人就從文字學大作文章,以為“榴蓮”是木本植物,不是草本植物,不能用草字頭的“蓮”。我認為“蘋果”“芒果”也是木本植物,怎么能用草字頭的“蘋”和“芒”呢?其實作為音譯詞,不一定要根據文字學。大家也許不知道,“芒果”也可以寫成“杧果”。

    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


    世界漢語權威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初版(1978年)只有“榴蓮”,沒有收錄“榴槤”,第2版的《現代漢語詞典》(1983年)亦然。只是第3版(1996年)與第4版(2002年)的《現代漢語詞典》“榴蓮”卻不見了。過后的第5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卻收錄了“榴蓮”與“榴槤”,可見“榴槤”的寫法也是規範的。“榴槤”的出現,原來它和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有關。

    2004年5月30日,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在吉隆坡馬華公會大廈舉辦了“華語言文字規范講座”,邀請了幾位大陸著名學者前來主講,其中一位是陸尊梧教授。陸教授是《現代漢語詞典》的編委之一,當時我是講座的主持人。會上有人提出“榴蓮”的寫法,是否宜根據我們本地人的習慣,將之改為“榴槤”。當時的陸教授答應回去后與詞典編委研究並決定。

    結果是《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2005年6月)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收錄了我們世代沿用的“榴槤”,不過原來已經收錄的“榴蓮”仍保留,它還是主條,即你查到“榴槤”,還得再查“榴蓮”的釋義。2016年第7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卻以我們的“榴槤”為主條,即“榴蓮”沒有釋義,“榴槤”才有。現在《現代漢語詞典》已經完全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了。本地漢語權威詞典《最新漢語大詞典》(第5版,2016年10月,聯營出版社)也是以“榴槤”為主條,“榴蓮”為副條。

    我們採用了幾代的“榴槤”,今天終于有了定位,不必再與“榴蓮”爭名分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