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瑶:农就是穷?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高佩瑶:农就是穷?

    农业乃马来西亚立国之本。不管怎么追逐先进国宏愿、发展第三国产车……只要油棕橡胶稻米价格波动,就会动摇国本,其他领域实在也算不了哪根葱?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近来农业的情况,除了郭部长仍声势咄咄的狂骂他国欺凌外,其他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农作物种植、农产品不够多元,是今日受制于国际市场与价格的根本原因。于是,农业部积极展开了不少补救措施,像稻农合并集中计划、农作物整合计划及发展农业技职教育等等,只是新闻都小小的挤在黑白内页的某个角落。

    这些政策真能奏效吗?首相马哈迪上月参观了博特拉大学的农场后就破口大骂:现在的农科毕业生都不想耕作,只想当公务员!点出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农业青黄不接的根本问题。

    逼入死胡同

    今天,务农的都是中老年人,当这一批农民放下锄头,后面的接班人不知在哪里?当农场一片凋零,农业也就崩解。首相将这个现象的发生归咎年轻人的好逸恶劳──拒劳力、怕辛苦,只想躲在冷气房里对着电脑轻松工作。但我们问过年轻人怎么想“农”了吗?或许对他们而言,“农”是不解、疑惑、无感甚于厌恶与不屑,因为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农字。


    相反的,他们从小到大被父母、老师、政府及媒体不断灌输的美好生活荣景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网络科技通畅便利的现代向往。
    就像你我小时候被爸妈爷奶经常耳提面命的,一定要读好书,才能摆脱锄头,也才能脱贫──读书是脱离农村的唯一途径,因为农等于穷。
    这样的价值观是怎么来的?还得谢谢马哈迪当年的现代化发展政策,将我国带入繁荣的现代化神话,也将农村逼入死胡同。

    价值观改变

    现代化发展不是亚洲价值,而是典型的西方产物。在二战后,欧美诸国为协助殖民地重建及摆脱贫穷,采取了以工业化及城市化等方式推动经济成长的现代化模式。马哈迪于80年代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推向极致,除了国产车、双子塔、雪邦国际机场等建设标志外,鼓励农村青年移居城市、现代化马来传统生活是另一建树。

    在现代价值下,城市生活象征文明、进步与富足,传统农村生活则代表封闭、落后及贫穷,农业劳务也成了职场价值极低的工作。于是,原本聚居90%人口的农村一夕溃散,成为今日只剩老人的破落村庄,农场的稻田无人耕,耗费劳力的园丘工作无人做,而传统农村文化、经济与生活价值也彻底改变。

    回头再问今天的年轻人农业是什么,他们回以“没出息、赚不了钱”,再送你一个“厌恶”的表情时,我们除了默默接受外,又怎么还好意思振振有辞的骂他们好逸恶劳呢?别忘了,这个果,是我们一手种下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