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黄薇诗

通识课

文 文 文

黄薇诗:汉娜阿伦特

20世纪优秀的思想家中甚少有人如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这般传奇,尽管逝世多年但她所提出的政治哲学概念依旧能引人乐道。过去的六、七十年里,对汉娜阿伦特的讨论热潮虽偶有降温之时,却从没消退之日,依然能吸引不同时代的新旧读者沉浸其中,尤其对刚涉猎政治哲学领域的读者,阿伦特的著作有著莫名的魅力,这也许与她擅长说故事的能力有关,也许是因为其课题留有许多未知的、可探索的空间有关。

阿伦特的人生是一部传奇,她的身份、经历、睿智与才情注定了她将有个不凡的人生,当然也无法避免地引来随著美誉而生的争议。虽称不上著作等身,但她所提出的每个课题、观点乃至概念,几乎都成为人类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命题。从“极权主义的起源”、“平庸之恶”到对人的行动与思维探索如“人的行动先于思维”等概念的提出,都能轻易引起轰动与辩论。

且不说阿伦特以西方学界第一位女性正教授,蜚声于阳盛阴衰的学术圈之事迹,其德籍犹太人的身份让这位喜爱抽雪茄,性格率真、睿智的思想家,也免不了要在德国人与犹太人身份之间的矛盾上遭遇到思想上的挣扎与痛苦。加上她与其老师马丁海德格尔的师生恋,后来海德格尔与她在哲学思想的不同、政治立场上的分道扬镳,以及在二战结束后的短暂叙旧等事,都让人禁不住对她产生好奇。

然而对阿伦特而言,她人生早期困惑与痛苦的日子应该是上世纪躁动不安的20年代。在面对德国魏玛共和政权向纳粹政权转变、德国知识分子于纳粹政权时期在思想上的集体投降,或隐退或盲从,阿伦特选择流亡巴黎且最终辗转逃亡至美国定居。逃亡期间的阿伦特结识不少当时欧洲著名的知识分子,这一段经历开启了她对犹太人身份认同与自我认知的探索。在与不同流派知识分子的交流过程中,她意识到只有心领神会的自由交流与相互理解得才是灵魂的归属,而这种真实感受到的爱与思念更胜困于民族、国籍之形的民族身份与乡情。

这种思想境界让阿伦特成为不执念于国籍、家园的洒脱之人,道出“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民族、集体或阶级。我只爱我的朋友,所知道所信仰的唯一一种爱,就是爱人”惊人之言。在纳粹反犹主义肆虐的当时,她并没有跟随大部分犹太人的步伐坚定选择与犹太复国主义为伍,强化自身犹太人身份的认同。然而她也并未刻意淡化犹太人的身份,具有灵活社交能力的她与犹太团体保持友好的关系,但又能在新的环境里拓展新的人际圈子,不断的在交流过程中吸收养分,思考新旧观念、各派思想的不同。

逃亡至美国的阿伦特开启了她新的人生,也在这里收获了崇高的学术成就与美誉,然而提供她滋养她的研究热情与养分的正是她抵达美国之前的那段人生经历。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黄薇诗

通识课

相关文章

黄薇诗:恶的平庸性

黄薇诗:极权统治下“人格”的消失

黄薇诗:极端之恶的暴力

黄薇诗:通往极权主义之路

黄薇诗:假民主的民粹主义

黄薇诗:权力使人腐败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