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学习现场

课本里的马华作家

文 文 文

◤学习现场◢冰谷胶林绿野中书写记忆

views

《两颗橡籽》节录;作者:冰谷;声音朗读、配乐:梁馨元

冰谷本名林成兴,马华作家中“割橡胶的那一代”。1940年,冰谷出生在橡胶的发源地——霹雳州瓜拉江沙。冰谷的双亲靠着割胶养活一家大小,他也才有机会上学、识字、写作。因此,冰谷对橡胶树的情感羁绊是非常深刻的。他曾说:“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记忆书写”。翻阅他的散文集,《橡叶飘落的季节》记叙早年的园丘生活,《岁月如歌》回忆童年往事,《走进风下之乡》和《掀开所罗门面纱》则述说他开垦拓荒的故事……


现今华文课本多倾向收录马华文学作品,冰谷认为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从小学、中学,乃至独中,在编写课本时,逐渐转向采用本土作家的作品,蕴含本土色彩的作品也唯有从马华文学中去寻找和鉴定。”他说,有关热带雨林或橡胶林书写等地貌风物,出现在本土作家的作品不仅众多而且笔触细腻,不少都可作为课本范文,堪值教科书出版社奉为圭臬是教学瑰宝。

冰谷曾多次担任征文创作比赛的评审,每次审评来稿时,都发现有不少佳作,无论在内容书写、题材处理和词汇驾驭方面都表现特出,“可见热爱文学写作大有人在,我深信马华文坛也不缺乏接班人,只要坚持不殆,便能承当。”

冰谷被收录国中中四华文课本的《两颗橡籽》首刊于1963年第132期的《蕉风》,该篇文章写于冰谷高中毕业后。当时他因家境贫困无法升学,母亲也因故摔伤无法进入胶林工作,挑着割胶工具的扁担就此落到冰谷和妹妹肩上,《两颗橡籽》正是冰谷和妹妹相依割橡胶的生活纪实。

冰谷重新体验童年时代的割胶记忆。
冰谷重新体验童年时代的割胶记忆。

当时二十来岁的冰谷,在写作上并未刻意追求华丽辞藻,也不故作高深去书写农耕题材,而是以纯粹质朴的文字,把生命阅历中的主体,转换成文学创作中的主题。这篇文章中,冰谷揭示了在胶林工作的险境及胶工的辛酸,每杯胶汁都是他们摸黑点头灯、爬梯子,冒着失足危险换来的心血。随着时间推移,冰谷重读旧作,心胸仍波澜起伏,“我的妹妹英年早逝,36岁就因癌症告别人生。”

问及多篇作品被收录到中学华文课本中的感想,冰谷坦言这是欣慰的事,“课文都是经过委员会讨论筛选后才录取,因此作品内容与文字自有担当的优点,也证明作者心血受到肯定。”对冰谷而言,当文学创作被录取成课堂教材,从中受教的不仅是学子,他也是透过分析课本中的导读和评语,才发现原文本中自己不曾觉察的优点。若将当时的行文风格与现今相比,冰谷觉得自己在创作上逐渐走向简洁和诗化的文字,同时认为散文体小说也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文体。

《两颗橡籽》被收入国中中四华文课本。
《两颗橡籽》被收入国中中四华文课本。

投稿经验增加写作信心

学生时期的冰谷喜欢翻阅报章副刊和儿童书刊,这些刊物也是马华作家共同的练笔平台。冰谷透露,虽然他在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写作,但投出的习作多被投篮,一直到初中,作品才逐渐被刊登。“高一投稿香港出版的《世界儿童》,刊出的稿件从初期退多登少到后期被选刊在彩色版,使我增加对写作的信心。高二、高三两年,我开始投稿本地报刊和文学期刊,写新诗和散文。高中毕业那年也出版了新诗五人合集《我们的歌》,另四位为林绿(主编)、年红、忧草、冷燕秋,由香港艺美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除了上述提及的《世界儿童》,冰谷学生时代的作品也获刊登在《蕉风》、《学生周报》等文艺期刊。学生时期丰富的投稿经验,也为冰谷往后的文学创作带来正面影响。正因为心怀这分对写作的执念热忱,从童年回忆、胶林纪实到暮年书写;从数十年农耕到告老退休,冰谷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都留下大量文字。即使年过八旬,冰谷迄今仍创作不辍。

数十年农耕都是在代人作嫁衣,“拥有一片自己的园地”就成了冰谷梦寐以求的念想。在2002年退休后,冰谷并没有全然从种植界隐身,而是用这些年来辛勤耕耘攒下来的积蓄购置小园地,继续务农生活。问及退休前后心境有何转变?冰谷说大有区别,“不必操心工作事,不必管理工人,写作时不受工作烦扰,时间更宽裕。”退休后的日子,也是冰谷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当时的他同时在几家报章副刊撰写专栏。

《走进风下之乡》再版时,冰谷中风坐在轮椅上签书。
《走进风下之乡》再版时,冰谷中风坐在轮椅上签书。

作家就像文字魔术师

冰谷在散文集《斑鸠斑鸠咕噜噜》的后记中透露自己偏向书写感性类散文。对此,他认为这或许和自己在贫困中成长,生活屡遭不幸的际遇有关,他说:“这促成了脆弱的心里情绪,对我而言,几乎每篇文字都经过生命的琢磨和锤炼”。冰谷笔下自然流露出的感性,不仅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也吸引了海外文坛的目光。“《斑鸠》散文集中的〈早起的鸟儿〉、〈斑鸠斑鸠咕噜噜〉发表在加拿大《世界日报》由诗人痖弦主编的《华章》月刊,根据编委林婷婷女士函告,几位编辑特别欣赏我诗意又带感情的文体,后来两篇文章一拼收录《众笔汇华章》。”

2006年8月31日,冰谷不幸脑血栓中风,加上三个月后不慎摔倒,折断了大腿髋骨,两度需靠轮椅代步。冰谷坦言当下心理的悲凄悱恻自是难以言喻,“当时正好是我的《走进风下之乡》再版,〈后记〉写到半途,被迫放下,几个月之后再续写,我在最后一句写道:但愿《走进风下之乡》不是我最后一本书。”冰谷知晓重型中风无法完全康复,却并未就此放弃,反而每天勤做复健运动。所幸一切努力终有所成,中风后的肢体逐渐恢复灵活,他甚至还能驾驶四轮驱动车巡视油棕园,被迫半途停工的作品也得以顺利出版。

2012年之后,冰谷每两年写一篇文章记录康复过程,作为自我检讨和警惕之余,也向有需要的读者分享相关知识。“可以说,行动不便创伤的是我的躯体,我的智商和思考能力不受影响,我在文学的路上的探索没有停息。”

笔耕六十余年,冰谷又是如何维持写作热情的呢?他说道:“有很多人调侃写作是寂寞的长路,其实一点不假。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几十年创作不辍,完全是出于自己热爱文学,热衷于调动文字。”他形容作家就像文字的魔术师,把文字巧妙的翻来覆去,就能写成一篇文章,“只要培养成这样的心态,你就觉得写作永远新鲜,不愿放弃了!”

冰谷(右1)在所罗门旺古奴岛渡头与同事合摄。
冰谷(右1)在所罗门旺古奴岛渡头与同事合摄。

与志同道合文友成立棕榈社

1970年,冰谷与一众作家组织成立棕榈出版社,成员有冰谷、宋子衡、菊凡、游牧、温祥英、萧冰、北蓝羚。冰谷坦言棕榈社并不是有规划的文学组织,“我们文章写多了,想出版自己的作品却没有经济能力,于是就想到集资轮流出版的构思。创社团的本意不含鸿图大志,更无扬名立万之意,但求把书的制作印得精美一点。”

“当时萧冰远居吉兰丹,宋子衡做生意,温祥英、菊凡、游牧、北蓝羚都在执教,基于当时教育条规教员不能兼职,只有我适合掌社长一职,就这样坐上高椅。”冰谷当时虽身为棕榈社社长,但每一本著作出版,从编制封面、选纸、送稿等程序,都是由宋子衡包揽,“温祥英虽任财政,但付费也是宋子衡跑腿。宋子衡单凭热爱文学的心,不求回报,为丛书奔走,值得敬佩。”

冰谷一行人成立棕榈社的初衷,纯粹是凭着兴趣出版自己的作品,至于后来“棕榈丛书”引起文坛的重视与加冕,是众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也不在他们当年的策略中。冰谷说,他们的作品出版之后,七册一辑的“棕榈丛书”已结束,之后出版的“丛书之8、9”和他们已无关连。

时代发展迅速,马来西亚的中文出版业也经历转变。“独立初期,马华作家的作品都靠香港印刷和发行,直至70年代才在本地印刷,“棕榈丛书”交由槟城康华印务有限公司印刷。”此外,冰谷那个年代的文艺丛书(除了长篇小说)其页数都在百页间徘徊,“棕榈丛书”每本订价两令吉。

点击阅读更多“课本里的马华作家”系列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学习现场

课本里的马华作家

相关文章

学习现场|幼儿园全人教育 人生课程比学术更重要

学习现场|绿色倡议之旅 由校园开始

学习现场|SPM后初次打工 原来赚钱不容易

学习现场|最像读中文系的人 《儒家核心六论—当真诚遇上智慧》序

学习现场|说书人 逗乐小不点不简单

学习现场|AI时代 终身学习永不嫌晚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