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教育

学习现场

马华作家

课本里的马华作家

文 文 文

◤学习现场◢理工与文坛的反差生活

陈伟哲毕业于吉隆坡拉曼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曾辗转到两家不同的石油公司工作,目前则是在国油公司任职安全工程师。或许大众很难想像,一位在石油公司上班的青年,竟曾获得不少极具分量的文学奖,其中就包括游川短诗创作奖、海鸥文学奖、香港工人文学奖诗歌组首奖等。对于陈伟哲来说,这种奔跑于专业与文坛的反差历程,正是自己生活的魅力所在,更是促使自己继续创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兴趣则是推动想像力的最大动力。当一个人对于某种事物萌生了兴趣,就很容易产生创造与想像的积极与主动性,并在创造与想像的愉悦中,感受乐趣与满足感。

陈伟哲与东马作家冯学良(前排右2)为年轻人分享文学创作心得。
陈伟哲与东马作家冯学良(前排右2)为年轻人分享文学创作心得。

因此,无论是合理的想像,抑或不合理的想像,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文学也是如此:每部文学作品,都是每位作家想像与创作出来的结晶,没有一种文学能被定义为应该或不应该,合理或不合理。因为文学从来都不需要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出生于瓜拉登嘉楼的陈伟哲,正是一位将“想像”与“创造”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模范,在他的认知当中,想像与创造是毫无边际,且值得我们一直追求的。

“我觉得文学没有边界,最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够给你带来乐趣,或是对于周遭事物的感召,更甚是对于人生的启发,让读者能够去思考,去感受每一位作家想要呈现给读者的情感,借此体验不同视角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陈伟哲说:“我是一名工程师,因此当文坛以外的同事朋友们知道,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有不小的成果,他们都会感到惊喜。身边人的惊喜感总能让我感受到自己的身分非常有趣,这种有趣并不仅是来源于我个人形象上的反差感,而更多是我的身分能够让更多人认知到,文学并不一定只是特定领域群体的专利。”

陈伟哲█1988年生于马来西亚瓜拉登嘉楼,吉隆坡拉曼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现为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工程师。

兴趣与专业忽远忽近

毕业于化学工程系的陈伟哲,来到与其专业符合的石油企业工作,这一切看起来确实是十分“合理”。但谈及陈伟哲选择目前这份工作的原因与契机之时,他坦言,其实对于这份工作,他自己也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会选择加入国油公司也是纯属缘分。陈伟哲也说,自己起初最大的兴趣是在食品业,这点离不开自己的饕客属性,加上自己在化学工程系当中也接触不少与食品科学相关的课程,于是毕业出后第一个投履历的单位,便是一间位于巴生港,名为Barry Callebaut的巧克力生产公司,无奈无缘加入,最后才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国油公司。

“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份工作,都有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会遇到一定的挫折,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遇到的挫折和问题,转为前进的动力,让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越来越好。”投身到并非自己第一兴趣的工作,确实也是目前大部分青年的现况,但能够像陈伟哲一样,用坦然且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却是极为难得的。

陈伟哲的正面,也不仅体现于工作,更体现于创作。他说,自己不曾因为工作与创作上性质的不同而感到不适,反倒是一种互补,失去任何一块,就永远完成不了这面名为“生活”的拼图。

身为工程师的陈伟哲(后排左二),在作品当中尝试加入他在工作中的见闻与经验。
身为工程师的陈伟哲(后排左二),在作品当中尝试加入他在工作中的见闻与经验。

“现实一点来说,没有工作我可能就不会有如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工作难免有压力,而写诗,写文章,便是我抒发情感,陶冶性情的管道。所以我一直都认为,工作并不会使我远离文学,它反而更加拉近了我与文学的距离,它让我看见文学的价值。”或许对于陈伟哲来说,纵使自己的工作与兴趣和创作沾不上边,但“职场”与“文坛”之于他,早已不是分割出来的两个个体,他不曾感受过在“职”与“文”之间来回奔跑的割裂感,因为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生活,而是一种“职中有文,文中有职”的体验。

有趣的是,在陈伟哲的作品当中,也有不少融入自己在工作见闻的诗歌,例如《挖石油,如果这就是我的行业》一诗,抑或是《落日》、《搁浅》等小品文。

创作不应该被局限

回忆起当年为何自己会接触创作,陈伟哲提及,自己年少时是孙燕姿的粉丝,中三那年他听了《未完成》这张专辑,当中的音乐和歌词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他感觉自己有东西想要写下来。于是,陈伟哲依着歌词的格律,辅以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首组诗。

早年,陈伟哲家里有订购《南洋商报》的习惯,当时的《南洋商报》每个星期二都会有一个名为“新生代”的版位,于是陈伟哲决定将自己的这些创作投稿到“新生代”版位,他也没想到,一个月内竟刊登了三首诗歌,并且还收到了稿费!这点使他深受鼓励,由此也踏上了文学创作的征途。

创作源于灵感,灵感大多又源于生活。一向细腻的陈伟哲,自《未完成》开始,就总能在音乐当中找到创作灵感。陈伟哲坦言,早期的自己很喜欢听流行乐,但近几年来却开始比较喜欢聆听一些比较非主流的小众音乐,例如Birdie的《Skinny Love》,以及Radical Face的《Always Gold》等,都是他近期非常喜欢的歌曲。

陈伟哲除了在华文文学世界里积极创作,在马来诗坛也很活跃,并取得亮眼成绩;多年在新诗领域耕耘的陈伟哲,累积了数量可观的诗集,分别有《末日有诗》、《室内之诗》、《浮游生物》以及《当你也寂寞的时候》。
陈伟哲除了在华文文学世界里积极创作,在马来诗坛也很活跃,并取得亮眼成绩;多年在新诗领域耕耘的他,累积了数量可观的诗集,分别有:《末日有诗》、《室内之诗》、《浮游生物》以及《当你也寂寞的时候》。

这是因为陈伟哲认为,主流音乐的内容大多都离不开同一个主题,且大多都在诉诸那几种“故事”;而非主流的音乐虽然可能受众不广,曲风之于常人可能更趋近“诡异”,但它不易随波逐流,能表达的东西自然相较流行乐更为恳切,因此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陈伟哲的音乐喜好,其实也恰恰反映出了他自己的文学观,即“创作不应该被局限”。

“我一般不太会去思考我的作品是不是应该更加趋近于写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又或是各种艺术类型,我也不会给自己定义说,我的作品必须有一个特定主题。我也常和别人说,我的作品都很‘杂’,这是因为我很喜欢观察世界,我想把我看到的事物,用最美的字句将他写下。假如我一直执着于把自己束缚在一个方框之中,恐怕我很容易会忽略掉周遭一些美丽的事物,创作灵感也会随之受到局限。”

热爱写作也要坚持写作

台湾诗人李进闻曾这样评价陈伟哲,他说:“伟哲以短诗出手,却自信、凝练,于知性思辨中又能兼顾喻语之新颖与精准,并善用标题与内文的对话张力,暗藏解谜的机巧幽默,让短诗歌更耐人回味。”

对于为何陈伟哲喜欢写短诗,陈伟哲说,长诗相对于短诗,长诗需要一定的情感铺陈,渐渐步入核心,也是目前自己还在学习的部分;短诗注重简练,直抒胸臆,这点比较适合平时喜欢观察,获得灵感后可立即下笔的自己。

陈伟哲(后排左一)与家人。
陈伟哲(后排左一)与家人。

就如上文所说,陈伟哲喜欢观察世界,同时心思细腻,想像力丰富。他可以因为注视着一个火柴盒许久,想起儿时与玩伴将小蜘蛛装于火柴盒中,好似赋予小蜘蛛一个全新的家,由此写出了《火柴》这首短诗。

近年来,陈伟哲也开始尝试以中文诗歌的思维,创作了不少的马来诗,同样得到了良好回响,由此可见陈伟哲喜欢观察,喜欢创作,也喜欢突破。正当学界仍在为“马华文学”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学”还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争论之时,陈伟哲已将作品做到了包罗万象,无论是哪种文学,只要是能给读者带来快乐,带来启发的作品,对于陈伟哲来说,就是成功的作品,根本就不需要语言的界定。

陈伟哲也说,近年来的文学奖开始出现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名字,且数量逐年增加,这是十分良好的现象。因此,无论马华文学的未来如何,陈伟哲希望当今的青年作家,在热爱创作的同时,也要坚持创作,同时不要太过在意他人的眼光,更不需要可以给自己制定条框,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主见、思想,以及方向。

“想要创作的,就勇敢去写,还在创作的,也不要停止创作。因为我始终相信,喜欢写作的人,一定有他想表达的故事,且每一段故事一定有他的意义。我之所以坚持写作,正是因为我希望我的作品不仅能给大家带来乐趣,更能赋予读者们一些新的视角,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生活上。”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教育

学习现场

马华作家

课本里的马华作家

相关文章

学习现场|幼儿园全人教育 人生课程比学术更重要

学习现场|绿色倡议之旅 由校园开始

学习现场|SPM后初次打工 原来赚钱不容易

学习现场|最像读中文系的人 《儒家核心六论—当真诚遇上智慧》序

大马创价国际学校独特“创价教育”助学生发掘自身无限可能

学习现场|说书人 逗乐小不点不简单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