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廖文辉

古為今用

文 文 文

廖文辉:人性善恶:人之生也直

孔子说:性向近,习向远。孔子不言人性的善恶,只说人性是相似的,因为环境和习尚的不同而致人性有别。但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生是什么?告子曰:生之谓性。《白虎通》性情篇云:性者,生也。此生即性,是人所共有,与生具来。何谓直?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天曰命,于人曰性,这是天所赋予人的,凡事只要遵循人性的自然去行事,不勉强,不伪为,就是人性的正道了,也就是“直”了。吾人之性,既承自天,那天性是什么呢?天德,好生也。因上天有好生之德。易言之,好生者,仁也,故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孟子据此阐述仁义礼智,四端之心人皆有之的性善论。

实事上,孔子是否性善论者尚难定论,因于经传中,孔子都不曾明言他的观点,只说“性相近,习向远。”、“人之生也直”两句话,让后人揣测不已。孔子虽未言明人性之善恶,但不否认人性向善的本能,即由仁义行也。凡事吾人于事后扪心自问,是否有丝毫于心不安,如果对不起自己之良知良心,那就有背人心之直了,也非“率性”而行。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桃应问孟子说: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法官),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对以:舜视弃天下,犹弃蔽蹝(屣)也。窥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而忘天下。由这两个例子可知,若站在法的立场,为父的必应受法律的制裁。但站在人性的立场,孝为人性之自然,有所不能已者,这就是直道,无所伪为虚假,法乎自然。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生高在鲁国素有直名,孔子却不以为然,因他向邻家借醋转给来向他讨醋的人。这是曲己从人,掠美市恩,非发乎人性之直。

率性而行


有人认为以德报怨,孔子反问那何以报德呢?孔子认为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以直报怨,凡直之道非一,视吾心何如耳。吾心不能忘怨,报之直也,既报则可以忘矣。苟能忘怨而报之,亦直也……故报怨 者曰以直,欲其心之无余怨也……必若教人以德报怨,是教人使为伪也,乌乎可。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喜怒哀乐之情人皆有之,未发的时候叫“性”,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就叫着“情”。因此,人有积怨于心,如不发泄,久之必成问题,这就有背人性。当时发泄亦得有节度,不得太过,否则亦有违人性,不可称之为情。这就是报之直的意思。当然,能有既往不咎的气度,不思加报,也不会于心不平,这也是直道。

上述数例,可知孔子倡凡事循人性之自然而行,人性既秉于天,天德好生,因此人性本就有向善的本能。如行一不善,就觉有愧于心,能知过迁善,也是人性之直。凡事“率性”而行,就是道,又何苦汲汲于人性之善恶与否呢?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廖文辉

古為今用

相关文章

廖文辉:专栏的一点思考

廖文辉:论友:以友辅仁

廖文辉:君子不器

廖文辉:革故鼎新:上下易位然后贞

廖文辉:改革之道:六条诏书与府兵制

廖文辉:饮至~积不善之殃将至

mywheels